本周在3个执教班级中进行了二单元第一课《在观察中比较》这一课。
3节课上完后让我感受很深的有这几个方面:
1.实验器材的使用与收捡训练非常重要。一年级一单元《植物》的每一课在实验材料数量上都控制得很少。但从这一课开始,每一课都会涉及到很多不同的材料。由于我校一年级学生都是在本班教室上科学课,从这一课开始,每节课的实验器材都会由我带到教室,装在材料框内发给小组学生。在这节课里,我就明显感受到部分学生有了一些收纳的意识:在我结束一个活动时,表扬一个主动将恐龙模型收进材料框的小组,其余小组也会效仿。并且在第二次观察与比较结束时主动收纳的小组会更多,动作更快。所以,在这个单元的学习里可以坚持训练学生完成活动后收纳器材的习惯。
2.学生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也很重要。这次的恐龙模型正好有4只,在第一个教学班级里我少讲了,拿到模型如何摆在桌子上。结果就有某些个小组出现了把恐龙模型“瓜分”,人手一只的情况,或者有人独占恐龙的情况。所以我立刻停止学生活动。强调要求:“4只恐龙必须站在一起,小组同学四个人也要一起观察比较。”然后让学生再重新开始实验。在另外两个执教班级里,因为学生活动前我有明确的给出这两个“一起”的要求,就基本上述现象就回避了。所以,在一年级的科学课阶段,这些意识我们老师要有预见性的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3.对配套器材的理解与使用要充分。上这节课时,我还是基本明白这节课教学目标的,所以在教学时就按照教案大环节在走,但是在学生完成实验进行汇报了之后,我才后知后觉这4只恐龙模型的选择还是有思考在里面的。1,2号恐龙模型比起3,4号恐龙模型体型更大,学生能直观判断谁大谁小。但1号和2号之间,3号和4号大小差异不大。谁大谁小就必须要依靠一些标准才能比较了(这段其实教参上有写),但我上课时感觉没上出来,学生知道了可以用一些“标准”来比出大小,却不清楚什么时候用这个标准。上了这节课才重新捋了一下这个逻辑关系。所以还是要更加仔细的研读理解教参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