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是以四五千年前的远古为开端,而结束于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以前。先秦时代,是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并取得了辉煌成就的时代。在这样一个离现代久远的年代,它所创造的灿烂文化,足以成为民族的骄傲。
先秦文学的起源
1.图案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原始人类的出现,可追溯到四五十万年以前。这些最早的人类在长期的劳作中,开始有意识的记录生产劳动和祭祀场面。那个时候还没有发明文字,他们非常聪明的用图画来诠释思想和审美。
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发现了一处距今10000年左右岩画。岩画内容反映的是古代农业部落原始崇拜的祭祀场面。这幅岩画虽线条简单,但却很生动的诠释了农耕文明意识。
大约到了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已经算是氏族社会。传说中的这个时代,产生了以精美图案和彩色陶器为标志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在发现的陶器中,也不乏有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图案。比如,人面鱼纹盆。盆面内壁画有人面,人面两侧各有一条小鱼附于人的耳部。经考证《山海经》中有巫师“珥两蛇”的说法,而人面鱼纹表现的正是巫师珥两鱼,寓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儿童招魂。
无论是岩画或者陶画,都可以看到远古时代文化的最初形态,这便是人类文学的萌芽。
2.歌谣
从甲骨文被发现开始,证明中国在殷商时代中期,就有了文字。那么,文学艺术是从发明文字时开始的吗?
当然不是。在原始时代,人们在劳作生活中,会创作只在口头间传唱的歌谣。这些歌谣只是简单的音节,可作为劳动时的口号。原始人的劳作多为体力劳动,为了减轻疲劳,依照动作协调出一种呼声。这种呼声高低间歇,抑扬顿挫,形成了一种有韵律的节奏。这便是诗歌韵律的起源。
还有的歌谣,干脆就是对于各种自然之声的模仿,如山间鸟语,溪流潺潺,野兽嘶吼等。
歌谣的产生,基本可以看做是劳动需要。
据说,还有一种歌谣,是原始人对抗自然的宗教仪式,那便是咒语。
无论哪种歌谣,都是他们在劳动实践中的需要,是最初的文学艺术创作,也是文学的一种起源。
3.神话传说
原始时代,除了歌谣之外,被广泛流传的还有一些神话传说。
神话的内容无非是一些关于所谓的神灵精怪,虽荒诞不经,但实质上,却是当时人类敬畏自然的产物,将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如今的我们只看到了那些神话的生动震撼,但对于当时的人类,那些故事或许并非艺术加工,而是他们以自身的认知,对当时无法解释的现象,给予的真实可信的描述。
这些神话故事,按照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自然神。如风伯、雨师、雷公、电母等。还有一些带来自然灾害的神灵,如水神共工,火神祝融,旱神女魃等。
二、英雄神。如射日的后裔,遍尝百草的神农,战神蚩尤等。
三、异人异物。如羽民国会飞的人,讙头国长着鸟喙会捕鱼的人,奇肱国能架风而行的飞车等。
可惜的是这些创作于原始时代的神话传说,由于当时没有文字,并没能完整的流传下来。只是通过口口相传,被后世片段地记录于各种古籍中。由于文化和思想的局限,好多神话也失去了当初的本来面目。
但在那个没有文字的时代,口头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绝对算是先秦文学的重要一笔。
先秦文学的成就
1.《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的是两千多年前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间的三百多篇作品。其实这些诗歌被收集成册,最开始称为《诗》,并没有“经”这个尊号,《诗经》的名称,是后世学者将其尊为是个典范的尊称。
诗经中共计三百零五篇诗歌作品,按照音乐特点来划分为三类:风、雅、颂。
说到这里有人就要问了,不是诗歌吗?怎么会按照音乐特点划分呢?
古人创作初期,这些诗篇都是配乐的歌谣,各地会有各地的曲调风格,所以会按照音乐特点来编排。千年以后的我们看到的诗经,只不过是当时乐曲歌谣流传下来的歌词而已,曲调早已失传。
风
《诗经》中的风,称为“国风”,共集一百六十片作品,分别属十五国风,即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国风,其实指的是当时各诸侯国所辖地域的乐曲,十五国风,实际上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乐。放到现在,就是我们所说的十五种地方小调。
诗经中的国风部分直接来源于劳动人民,相当于一种口头流传的民歌。
创作的思想内容主要有奴隶对于痛苦生活的反抗情绪,如《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平民经年在外服役的痛苦遭遇和怨恨情绪,如《齐风·东方未明》: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反映爱情婚姻生活的美好心境,如《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雅
雅者,正也,雅乐,即为正乐。这个正,是相对于地方来说的。地方土乐为国风,王城正乐,为雅乐。
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小雅之分是以产生的时代为界。
《大雅》为西周早期的作品,共三十一篇,多为皇室贵族所作,题材大多为赞颂统治阶层的功绩和生活,风格典雅雍容。如《大雅·文王》(截取):
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小雅》多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作品,共计七十四篇,风格生动活泼,更接近于国风,具有现实主义意义。如《小雅·鹿鸣》:
占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占位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占位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颂
颂者,宗庙之乐歌,就是王侯祭祀宗庙时用的。其中包含了祭方社、祀田祖、祈甘雨、庆丰收的各种诗歌。这些作品中,写祭祀的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中耕耘、播种、收获、贮藏等有关农事耕作的情况,也成为研究时代的重要史料。
颂与风、雅在唱诵是也有所不同。风雅是清唱,而颂有配乐,而且还有扮演和舞蹈的表演。颂按照音乐特点,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计四十篇。
《周颂》为西周前期,统治者用于祭祀的乐歌。内容大多为对一些先王贵族的赞颂之歌,共计三十一篇。如《周颂·清庙》。
《清庙》
於穆清庙,肃雝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於人斯。
《鲁颂》为东周时期鲁国的作品,共四篇,皆为歌颂鲁国国君鲁僖公,作品风格近似于雅。如《鲁颂·阙宫》。
《阙宫》
閟宫有侐,实实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弥月不迟,是生后稷。降之百福:黍稷重穋,稙穉菽麦。奄有下国,俾民稼穑。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奄有下土,缵禹之绪。(节选)
《商颂》的产生的年代还没有定论,一说为东周宋国的作品,内容为歌颂宋国先祖的功德。一说为商代晚期的作品,今存五篇。如《商颂·玄鸟》。
商颂·玄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龙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来假祁祁。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诗经》中除风、雅、颂合计的三百零五篇之外,《小雅》中还存有六篇特殊的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秋》、《由仪》。这六篇诗虽有篇目,但没有歌词,后人称之为《笙诗》,按照现代的说法 ,应该算是过门曲。所以说,诗经三百篇,其实说的是一个约数,收录的篇目应该为三百一十一篇,实存诗三百零五篇。
《诗经》中的作品,是由不同阶层的人创作而成,所以风格迥异,艺术价值也层次不齐。《雅》和《颂》虽词句华美,但不乏歌功颂德和淫糜陈腐的诗篇,远远不及《风》中直接表现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的民歌的艺术价值。那些朴实的民歌情感真挚,体现的不仅仅是当时人们的生活气息,更是无可取代的艺术创造力。
2.散文
自从有文字起,人们就开始简单记言记事,最早发现的便是商代甲骨文卜辞。这是一种刻于龟甲上的文字,记录内容为王室占卜的卜辞。少则几字,多则百字有余,虽简短,但内容完整。这些卜辞可算作散文的萌芽。
而卜书《易经》的卦爻辞比起甲骨卜辞更趋完整,形象生动、语句简洁,是我国古代散文萌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再后来,逐渐形成了更加完整的成篇散文,这些散文被保存在集子中,集子名为《尚书》。
尚书,即上古之书的意思。它是一部古老的历史文献总集,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内容多为传闻记录,历史记录等官方文告。文章体裁形式多样,记言文,记事文,也有论说文。
其中虞书和夏书皆为后世儒家记录的古代传闻,并非为虞、夏时代的作品,也不能作为历史来研究。
商书是商朝史官记录当时的誓、命、训、诰。誓即临战誓词,如《汤誓》;命即帝王诏命,如《顾命》;训,即训导言词,如《伊训》;诰,即施政文告,如《汤诰》。
周书,包含的是周初到春秋前期的散文。这时的作品,较之商书,要更加入理传神,流畅得多,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先秦散文在逐步发展的进程。
但总体说来,《尚书》散文还是艰涩难读的。因为古代汉字难写,书写条件又不是很好,需要刻在龟甲或者竹简上,古人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只能精简词句,将大段文字写成摘要,记录下来形成一篇洗练精审、言简意赅的散文。
到了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人们的思想也得到相应解放,一些有着先进政治主张和独特思想观点的流派应时而生。他们思想活跃,主张各异,促使当时的文化学术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构成一个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因此,春秋后期到战国时代,是先秦散文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涌现了大批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的论著,成了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散文作品。这些散文,可分两大类,一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论说散文,一种是以记述历史人物的思想、活动、历史事件为主的历史散文。
论说散文主要为当时各个流派表达观点和政治学说的作品,如《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著作。这些散文表现出很明显的学派风格,有的和顺含蓄,有的气势充盈,有的想象丰富,有的层次清晰,有的尖锐透彻。总之,正和百家争鸣一般,各具特色。
历史散文主要是一些记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作品,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记事体,一是记言体。如《左传》、《国语》、《战国策》。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散文水平不断提高,对先秦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先秦时期杰出文学家
1.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生卒年不详,大约剩余楚宣王三十年,死于顷襄王二十一年。
屈原所处时代是战国后期,正是秦楚抗衡的关键时候。屈原生活在楚怀王时期,当时秦国积极向外扩张,但楚国政治却依附于一群好不政治远见的贵族。而屈原恰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刚正不阿的爱国志士,但苦于得不到楚王信任,遭到贵族排挤,最终被置身于国事之外。他亲眼看见楚国由盛转衰的惨痛历史,此期间,写下多首诗歌作品,来表达自己对国家不能须臾忘怀的感情。在经历第二次流放途中,听闻秦国大军攻入楚国,顿觉万念俱灰,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的作品,按照《汉书》记录共二十五篇。如《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诗和诗集。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他及他的诗歌作品的出现,创造了我国诗歌史上一个全新的时代。他诗歌浪漫的风格,也为先秦文学开辟了另一种深远的影响。
2.宋玉
宋玉,战国时代楚国人,大约生于楚怀王十年。宋玉出身低微,所处襄王时期,正值楚国多事之秋。宋玉曾给襄王出谋划策,以挽救国家之危败,但好乐爱赋的楚王只将他当做‘词臣’,并不重视他的意见。到了晚年,更是被逐出宫廷,四处流浪,生活窘迫。
宋玉的作品,据《汉书》记载共有十六篇,但流存于世的署名为宋玉的只有14篇。
在他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绘趋于细腻工致,抒情与写景结合得自然贴切, 在楚辞与汉赋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毫无疑问,先秦文学在中国文学历史上意义重大,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无论是原始诗歌、神话传说,还是个人创作的诗歌散文,都是悠久文化历史上灿烂的一页,是中国文学的基础和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