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
王安石(宋)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如果说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将登高而未登。
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已经是登高望远,在其位谋其职了,简直就是上帝的视角。
我们熟知王安石至少三首诗:墙角数枝梅、春风又绿江南岸和这首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虽贵为宰相,却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这些恶习众所周知。
他常年不洗澡,满身酸臭,连上朝和皇上说话时,都能从胡子里都掉下来虱子, 被称为“移走的粪坑”。
但是一点也不影响“思想家,文学家,知名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等等,他身上这些闪闪发光的标签。
伟大领袖和导师列宁同志还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嗯,就是 每个中学生都知道的“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影响深远。虽然在王安石生前就被废除了他的所有改革措施、法律条文。有关的争论却持续了千年。
很遗憾,大部分的评论都是负面的。南宋时期,人们直接把靖康之耻,北宋亡国的原因归咎于王安石变法。
一直到清朝晚期,戊戌变法的台柱子之一梁启超,写了一篇雄文,完全替王安石翻案,舆论才被引导过来。
而后新中国成立,宣传导向是“儒法斗争”,王安石又成了法家的代表,和儒家代表,那个砸缸的司马光进行斗争。
正经八百的理性的研究和探讨,才不过几十年时间。
现在我们知道,
一、王安石变法的初心是为了富国强兵,改变宋朝立国一百年来的被动局面。
二、变法的十六年间(1059-1085),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国库收入大增,北宋收复了西北地区被西夏占领的大片领土。
三、王安石变法用人不当,除了他本人人品优秀,道德高尚,他重用的新党的人,都是当时就被认为是“小人”,溜须拍马,奉承钻营的人。
而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人物,韩琦、富弼、欧阳修、范纯仁、二程、苏轼苏辙等等,无一不是谦谦君子。
四、变法革新的手段太过急切,反而欲速不达。好事情,没有办好。
王安石暮年时候人已失势,回到老家江宁养老。
苏轼从被贬地黄州招至京城汴梁,专门路过南京去看望王安石。君子之交也,政见不和,惺惺相惜。
王安石听说苏轼乘船到了,骑着自己的小毛驴,一颠一颠的来到江边迎接。
王安石告诉苏东坡,别玩儿政治了,在我家旁边买块地,盖处房子住下来。我们天天讨论学问,多好!
毕竟自己莫名其妙因为党争,被贬黄州那么久,苏东坡恭恭敬敬以一首诗回复: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意思是:历经了十年的风雨,和你一起归隐已经觉得太晚了。
说到苏东坡被王安石贬到黄州的故事,其实挺有意思的。
有一天,苏东坡去王安石办公室办事,看到王老师的书案上,有首写了一半儿的绝句:
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秋风来了,把园子里的菊花花瓣吹落一地,像是铺了一层金子。
年轻气盛的苏东坡哑然失笑,菊花都是直接在枝头枯萎的,哪儿有被风吹落一地的?这写诗的也太没有常识了!于是提笔续写了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品。
然后放下毛笔走了。
王安石回来一看,知道苏东坡在笑话自己,为了给这个冒失的年轻人一个教育,就把他贬谪到了现在的湖北黄州。
那就只好收拾行李去黄州了。第二年重阳节,苏东坡和自己的朋友陈季常一块儿赏菊,突然惊恐的发现,黄州的黄菊花,居然是大片大片的随风降落在地面上,而不是枯萎在枝头!
他才终于恍然大悟,怪自己当时太草率了。于是苏东坡终于明白了王安石的良苦用心,以后再也不轻易嘲笑别人了。
其实,王安石早看出苏东坡是绝世天才,但如果不承受巨大的挫折去其傲气,必将难成大器。换言之,王安石才是苏东坡真正的良师益友。
王安石 留下许多名篇佳作,其中进入我们语文课本的,除了古文《伤仲永》,还有这三首名诗:
《元日》 王安石〔宋代〕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梅花》
王安石〔宋代〕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泊船瓜洲》
王安石〔宋代〕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