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很有年龄感的老楼里,每层楼梯的转角都堆满了杂物,有早已淘汰又舍不得扔掉的破柜子,有孩子长大已经弃之不用的滑板车,有堆叠在一起的破花盆……林林总总的诸多物件落满了灰尘,被遗忘在楼道的拐角。
实在是不想让自己的心如同这栋破旧的老楼充斥着陈旧的杂物,但是我似乎又是一个念旧之人,不舍得扔东西。那些好几年不穿的旧衣服,那些十多年前的旧杂志 ,那些孩子玩坏的玩具……积攒了很多很多,很多时候看着也会心烦。
每次决定要把一些东西扔掉的时候,拿着它,不由得会想起关于它的许多往事,这个小摇铃是孩子两岁时最爱摇的,上面还有细细的小牙印,那条裙子没穿几次,扔了有点可惜……
也经常会在扔了一些东西之后,陷入后悔当中。譬如扔的那一条没穿过几次的微喇低腰牛仔裤,裤型非常好,我特别喜欢,鬼使神差就把它恋恋不舍地扔了,然后就经常怀念起它来。再扔东西的时候,就会生出这种“万一像那条牛仔裤那样,我又后悔了,怎么办呀!”的警示,于是扔东西之路愈发艰难。
我既想要家变得清清爽爽起来,又对扔东西有点抗拒,这在心理学上,就是一个典型的趋避冲突。按照冲突的解决办法,要么撤出冲突双方中的一方,也就是要么选择让家变得清爽——扔,要么选择不扔,忍受这种杂乱。还有第三种解决冲突的办法,那就是把冲突双方整合。
这是个不错的主意,也就是说,我需要在两者之间达成一个平衡,不一定非得采取壮士断腕那样的彻底扔掉所有目前看起来没用的东西。我可以把这些没用的东西分类,马上扔掉的,缓一缓再扔掉的,慢慢习惯这种生活模式。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从而形成新的习惯,直到习惯成自然。
舍不得扔东西只是一个行为模式,我一直想弄明白自己这个行为背后的问题是什么,我为什么舍不得,又是为了什么舍不得。
我这个不舍得扔东西行为背后,可能一部分来自母亲的传承,她经历过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母亲的认知模式,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破家值万贯”。母亲不擅长整理家务,喜欢积攒舍东西,我从小耳濡目染的生活习惯亦是如此。
就如同漫画上的那头被拴在一个小木桩上的大象,在它幼年时期,是无论如何也挣不脱这个小木桩的,等它真正长成一头力大无比的成年大象了,还栓在这个小树桩上,它已经习惯了被这个小木桩拴住,忘却了自己曾经想要的挣脱,也不知道自己现在是有能力挣脱这个小树桩子的。
在上大学之前,我如同那头拴在小木桩上的大象,从未意识到这是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认可了它的正确性,因为经常会从这些攒在那里的东西中,找到称手的东西解决燃眉之急。
大学期间去一个阿姨家做客,她把家打理地整洁有序,一尘不染,我感觉特别舒服,似乎内在的那种秩序感觉醒了,我变得不能容忍混乱了,需要井然有序的整理。
不过那时候还没有断舍离这个概念。“断舍离”是出自日本山下英子所著图书《断舍离》,是这两年兴起的一种席卷全球的整理术, 百度百科上刚出的 “断舍离”解释 ,是把那些不必需、不合适、过时的东西统统断绝、舍弃,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断舍离”之后才能过简单清爽的生活。
念旧实际上也是一种在情感上的放不下,算是难以断舍离的一个维持因素,还一个可能是我的不安全感在作怪,对自己所有物品的占有与控制,还有就是潜意识中认为自己不配得到更好的。
看来,我需要先在心理上进行断舍离理念的构建,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信则灵,实际践行断舍离。
还有就是断舍离是需要训练的,我需要为自己的断舍离进行记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光说不练等于白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