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事君交友,见有过,劝谏逼促,或过于烦琐,必受辱,或见疏。”
君王有了不对,每次见了劝他,次数多了,硬要做忠臣,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对朋友也是一样,朋友不对,你劝他劝多了以后,他不听你的,就会变成冤家了。
这不是让我们不要去说君王或朋友的缺点,而是让我们做事要注重方法。
比干就是因为一味地苦口婆心,总是劝谏纣王要以国家为重、多关心国家社稷,而不注重方法,结果被纣王就很烦,认为比干在炫耀自己的高尚品德,“你只是一个臣子,竟然把自己当成圣人一样教训我!我早就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今天就把你杀了,取出你的心来,我看看你的心是不是有七个窍?”纣王果真杀了比干,并挖出了他的心。
跟朋友也是一样,如果说了一遍又一遍,就会让朋友觉得厌烦,也无法表达好自己的意思。
墨子的学生子禽就问过墨子一个问题,“老师,您说多讲话有好处吗?人是应该多讲话好呢,还是少讲话好?”
墨子回答说:“你看,蛤蟆,青蛙,苍蝇不管白天黑夜总是叫个不停,弄的自己口干舌燥不说,也没有人愿意听它们叫啊,人们都很厌烦它们;而你再看雄鸡,它平时都默默无言,只有在东方日出的时候,才发出高亢的啼叫,这样全天下都被它叫醒了。我这样说,你是不是已经明白答案了呢?”
子禽认真思考后,说:“原来重要的不是多说话或者少说话,而是话要说到点子上,说得切合时机啊!”
这就是说话的奥秘,不在于多说,而在于思考,然后说得切合时机。
做事也是一样道理,如果不多思考,就会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春秋的时候,鲁国有个叫公孙绰的郎中。说他是郎中,是因为他学过几年的医术,懂得一些简单的医理,但是他又是个学艺不精的郎中,他读医书只是停留在表面,从来都不去细细品味其中的道理。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了他的底细,也就没有人上门找他要他治病了。
但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不想着从根本上去把医术学精,觉得是当地的人没有发现他的本事。于是换了一个没有熟人认识的地方,开了一家医馆,并且逢人就说:“我有其他郎中没有的本领,我能使死人复活!”四周的人都很惊讶,从来没有人听说过这样的奇事啊,于是大家好奇地问道:“你用什么办法呢?”公孙绰见有人对他感兴趣,得意洋洋地说:“我能治半身不遂,现在我把治半身不遂的药加大一倍剂量,那死人不就可以治活了吗?”
众人听他这么一说,伸伸舌头,互相努努嘴,带着鄙视的眼神四散而去,从此公孙绰的医馆真正就无人问津了。
做事多思考,那到底要思考什么呢?思考就是为了达到“量体裁衣”的境界。
从前,有个宁波人在京城开了一个成衣铺,他不仅手艺精湛,而且服务态度好,所以生意特别兴隆。
有一天,同时来了几个顾客,他倒茶让座,然后一个个地给他们测量身材。
他给一位青年顾客量完身材后问:“公子是做什么的?”那青年面带傲气地说:“我是刚中举的举人!”
他给一位老年顾客量完身材后问:“先生是做什么的?”那老年顾客暮气沉沉地说:“我也是举人。”
接着,他又给其他几位顾客量了身材,还问了他们的年纪、爱好、性格脾气和职业特点。
顾客走后,有人问他:“做衣服就是量身材,搞裁剪,穿针引线把布片连起来,你又问这又问那的,这跟做衣服有什么关系?”
他笑笑说:“衣服要做得让人满意,不外乎长短胖瘦合体,穿了以后运动方便。少年中举的,难免骄傲一些,走路一定挺胸凸肚,衣服要做得前长后短;老年中举的,因为年龄关系,大都意气消沉,弯腰弓背,衣服要做得前短后长。胖子的衣服,腰部要适当放宽一些,瘦的就不妨窄些。性急的人,动作火急火燎,衣服难免被东西挂住,可以做短一些,性慢的就可以做长一些……”
那人称赞这个裁缝说:“你真会量体裁衣啊!”
这句话的解释我参考了钱老的《论语新解》和南老的《论语别裁》
如果喜欢论语,可以关注我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