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上初中的时候,学过一篇《愚公移山》的故事,这是出自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的一篇富含哲理小品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最终感动天帝将山挪走的故事,讴歌了面对困难要坚持不懈的道理。
多年以来,我一直被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折服,却又对移山行为的看法有所保留,直到最近阅读了美国作家芭芭拉•奥克利的《学习之道》一书,解答了我的困惑。这是一本讲究学习方法的工具书,对大脑思维的运作进行了鞭辟入里的阐释,由浅入深地讲解了学习工作中常见的思维误区,最后总结提炼出十个好的学习法则和十个坏的学习法则,读后令人获益匪浅。
专注地工作时常令你陷于困境
在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常常有这种感觉,有时候解不出来的题目先跳过去,想不起来的事情先放一放,工作中棘手的问题先搁置一下,等回过头再去解决时,往往有柳暗花明之感。这其实就是大脑的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发挥了作用。当我们专注于某件事时(专注模式),精神越集中,越容易陷入左侧弹跳球的境遇,困在一角,无法脱困。而当我们心神放松时,大脑会切换到发散模式,弹跳球反而容易走出困境(右侧图)。
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是截然相左的,当你面对一个困难的问题,集中精神用专注模式去奋斗努力的时候,发散模式自然是被屏蔽的。这也是许多考生在高压下,精神高度集中,思维反而受限的原因。所谓的发挥不好,其实就是在高压下,发散思维被长期关闭了。在平时的学习和测验中,由于精神放松,更容易打开发散模式的通道,实现超常发挥。
小鸟在啄地下的谷粒的时候,会经常停下来四处张望,羚羊在喝水的时候,也会时常停下来观望,看上去就像是不停地在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之间的切换。由于没有这种“天敌”地出现,我们逐渐习惯于专注地做事。然而,新的理念和新的思想往往诞生于发散模式打开的时候。牛顿在苹果树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魏格纳躺在病床上发现了大陆漂移的假说,无数的发明创造都诞生于科学家和发明家的灵光乍现。
如何引导思维模式的转变
发明大王爱迪生惊人创造力的背后秘密也许来自于那“怪癖”的习惯。每当难题无法攻克的时候,他往往先去小睡一会,而非废寝忘食的工作。他会拿着球坐在躺椅上,在身旁的地上放个盘子,然后逐渐放松下来,任由大脑进入自由开阔的发散思维模式。而一旦爱迪生睡着,他手中的球就会滑落,小球落进盘子的响声将他惊醒。在这一瞬间,他就会抓住发散思维的碎片,抓到新的解决方案。这种睡眠法其实就是为了实现思维模式的转变。除了睡眠,还有许多其他的方法。比如狄更斯、康德等诸多文豪喜欢的散步、冥想,转换的核心在于放下手中的工作,停下来,让发散模式趁虚而入。
没有专注,广角地发散就没有着力点
这就好比黑暗中的手电筒,我们拉大光圈用发散的光去寻找目标,然而你不聚焦的话就无法看清目标。
无论是数学家完美精准的公式推理还是篮球运动员百投百中的罚球,亦或是音乐家演奏的完美音符,没有专注的练习是无法实现的。当我们在聚精会神思考问题时,会触发大脑中的记忆碎片,形成一条被激活的神经环路—记忆痕迹。通过长久的专注训练,可以增加神经元网络的带宽,形成一条稳固的神经环路。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大脑中存在记忆碎片,不会走路你就永远无法学会奔跑。
释放你的潜力,人人都是天才
不必羡慕天才,人人都是天才。长时间的专注训练会让你拥有超乎常人的技艺,通过长久专注地刻意训练,形成你的细胞记忆,你就是人们口中的天才。我们每个人的天赋各异,找到你的天赋所在,要相信当上帝为你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他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睁开眼睛,寻找你的那扇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