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儿童行为和心理学家安东尼·比格兰花费了40年时间的去研究儿童兴趣、能力、习惯与后天生长教育环境的关系,写成了一本书《温暖的孩子》。
研究成果指出了现代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个大误区。
如何做才能避免养出熊孩子
行为科学家发现:人类行为选择的理性成分并不比动物高多少,本能的会追求对自己有利的结果。
作者提出“结果选择理论”:人类的行为顺序总是先评估结果如何,再反过来组织行动。
儿童行为习惯养成也是在行为后果中不断学习的结果。
比如:当孩子发现哭的时候有糖吃,那么以后会哭的更多。
还有教育学家发现,孩子爱打人并非天生喜欢,而是偶然发现这种行为会赢得父母的关注。
而从进化心理学上也说的通,动物婴幼期善于吸引父母注意力能极大提升存活几率,“刷存在感”很有必要。
所以父母正确做法应该是避免对孩子暴力行为的过度关注。
孩子的行为好坏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特定环境产生的功能,所以对家长来说一定要对孩子的行为给予正确、及时、合适的反馈。
对孩子良好的行为给予关注、欣赏和公开褒奖。对无意识的不好的行为避免过度关注。
孩子教育中的最大问题:强迫
作者认为家庭和学校里存在很多强迫行为,对儿童学习和社交能力的培养伤害极大。
强迫的表现形式很多:比如体罚、蔑视、歧视、漠视、骂人、唠叨、呵斥和冷暴力等等。
“后果选择理论”也能解释为什么大家偏爱强制手段,因为立竿见影,所以更容易被基因记录传递下来,成为我们的下意识行为。
后果:
1、强迫生效前,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2、强迫有效后。孩子把这个方法学会,去应用在周围人身上。他将因此学不到抑制冲动、控制情绪、沟通交流等高级社交技巧。
3、持续强迫积累,可能形成反社会人格。比如酗酒、吸毒等等。
儿童成功学不可取
在孩子青少年时期灌输以后要赚大钱、当高官,培养孩子你死我活的竞争观念,对孩子成长有害,这本身也是一种强迫行为,孩子暂时无法理解这些“结果”。
证据显示,有关爱没有竞争的环境更有利于孩子的自我发展。反之则对影响孩子建立学习自信。
过于强调竞争让孩子产生抑郁和愤怒的情绪,自尊心受伤会影响学习动力。
父母给孩子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更有利,培养孩子选择学习、自主学习能力。
用精心设计的内容去吸引孩子学习的注意力,让孩子感觉学到知识很酷。
孩子做的不对也不能吼孩子
不要误以为孩子听懂故意不去做,这有可能高估了孩子的理解力和行动能力。
教育的第一要诀是顺应孩子的需求,虽然有时候命令也很管用,但强迫的压力会让孩子选择拒绝合作,要先保持关注,再加以正面引导。
尽可能给孩子多种选择:“你自己拿勺子吃饭还是希望我喂你吃?”,要比命令他“快给我把饭吃完”效果好。
让孩子快乐接受规矩:技巧核游戏
“技巧核”指能刺激良好行为习惯的非语言信号。
如果夸奖和批评都是语言来表达的话,孩子不容易记住,可以使用一些辅助物件来提醒孩子。
比如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家长可以写一个鼓励纸条,或发一个勋章。
当学生上课走神时,老师不直接批评,而是打开或关闭他面前的一盏灯。
可以多尝试类似的“良好行为管理游戏”,目的是影响人的心理从而强化正面行为。这比批评、责骂、唠叨更好,可以避免进入负面结果选择。
总结
这本书再次提醒我正确、及时、有效反馈的重要性。
一次偶然的“利好”结果,就会影响孩子以后的行为选择。
是否真的“利好”,是否长久“利好”,需要家长去判断选择。
核心标准是:创造一个让儿童自觉自愿拥抱良好行为习惯的生活环境,不强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