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这样的,
昨天(或者说是前晚),
睡梦中,感觉到了远方的呼唤~
于是爬起来看,果然,
一条凌晨1:50的消息,
我竟然在凌晨2:00看到了,多么神奇~
消息来自木同学,信上悲痛欲绝地说:
“看了这个”,指的是,我写过的两篇关于三观的文章:
所以,我文章有这么大的影响力?
兴奋的睡不着觉了,立即回信,
让他把事情说得具体一些。
再次收到回信时,已经是昨天早上了。
木同学已经冷静,叙述了一些细节。
我一直推崇:透过行为看三观。
公众号两个月来,把我的不少同学,从幼儿园到MBA,都拿出来案例了一番……
然而,用自己身边的例子,难免会存在“信息不对称”——我知道的细节,一定比大家知道的多,所以信息不对称。
而这一次不同,是在有限的信息下做分析,全部信息,都来自木同学的回复。
有限信息,更能接近真实生活。就像一次会议让的交谈,一段火车/飞机上的邻座之旅,一次朋友聚会上的认识,一次相亲的相识。
那么,就以这个真实的例子,做为从【行为】逆推,分析他人的案例吧。
木同学的回复中,透露出以下信息:
1、两人是高中认识,上大学后在一起,异地三年,如今大三。
2、分歧有两点:一,女友希望去旅游,类似于穷游,男生觉得穷游风险太大。二,毕业后的打算,女友希望去山区支教,男生认为,两人农村出身,家庭不富裕,希望稳定,找份工作一起攒钱。
3、分手原因,女友认为,三观不合。木同学透露,女友的人生观中,“最理想生活是行走于不同的地方”。
以上就是【有限的信息】了。
有限的信息,才更接近生活,因为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对别人,都不可能熟悉到了解全部。
所以,有限信息的情况下,推测出的论断,一定不是唯一的。
我们必须要找出【行为】背后的多个可能,并猜测各种可能的概率,最后,根据概率大小,确实应对措施。
两人的分歧点,或许是“人生观”,也或许不是。
虽然我们总把三观放在一块讲,但三观之间,却有不同。
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通过具体的人生决策来推测。而价值观,尤其是涉及到消费支出,和亲属关系这两件事时,则需要通过【大量、重复】的事件,来推测。
(PS:拖了这么久,一直还没写如何判断价值观……跟大家说sorry 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
因为花钱这件事上,有很大的随机性。花前月下,气氛到位,有可能一掷千金,但事后,没准就后悔了。所以,不能通过一次行为,来推测对方的储蓄观念和消费观念,必须要大量重复事件。
对待亲属关系时,也是如此。情绪、周围的言论、短期记忆等等,都可能会在一瞬间左右决策。所以,从一件事上,判断一个人,有失偏颇。需要有足够多的样本,才能得出结论。
然而在重大人生决策上,想要出国还是留在国内?想要去北上广还是回十八线老家?这种决策,至少影响未来5年的人生。因此, 大部分人都不得不谨慎面对,从而排除掉【其他因素】的短期作用,完全靠着世界观+人生观的指引,做出决策。
所以,从重大人生决策,逆推人生观,是有可行性的。
但可行并不代表着100%。逆推的时候,存在三种可能,在此用【环节A】来标注:
环节A,有三种可能性:
A-1、做人生决策时,这个人,确实谨慎了。所以,他的行为,真实地反应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A-2、做人生决策时,他被【其他因素】影响了。因此,行为不能反应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A-3、做人生决策时,……他根本还没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也无从谈起三观。
基于A-1,可以得出一种推测。
推测一:木同学的女友,是一个成年人,有自己的想法。【她所表达的,确实是内心稳定的、长远的追求】,她的人生观,追求变化。所以,两人的人生追求,差异太大。就算结婚,她内心的需求无法被满足,终究会越过越压抑,而男生还会觉得女生不够安份。两人之间,永远矛盾。
在做推测的同时,还要同时思考概率,做为验证。
成为像蕾拉小姐一样,做一个行走世界的摄影师,其实是伴随着极大的不确定性的,内心要面对不安定感的挑战。
中国人的成人世界中,衡量“变动的新鲜感(正效用)-变动的不安全感(负效用)”和“稳定的安全感(正效用)-稳定平淡无趣(负效应)”这两种感觉,哪种效用更高时,愿意选择前者的人,是极少数。
因为这个概率判断,所以我们必须要考虑,“行走于不同地方”的人生理想,有可能不是基于人生观而做出的,即A-2的可能性。
A-2的重点,是找出有哪些【其他因素】。在此,我列出两种可能性:
推测二:【“行走于不同地方”的人生理想,并不是她内心稳定的需求,而是短期渴望】。原因,因为(木同学说)两人家庭都不富裕,所以,在她在成长过程中,有可能对外面的世界的认识有所缺失,因此产生遗憾感。遗憾感,往往会形成强烈的渴望,就如同,在很多人心中,“得不到”和“已失去”的东西,才是人生最好的东西一样。
推测三:人在压力大的时候,会产生“厌世”、“寻找桃花源”的心态,就像有些人沉迷于网游,并不是真的喜欢游戏,而是为了摆脱现实的世界。去山区支教,去陌生地方穷游,也有可能是她现在压力很大,由此想摆脱当前,换到陌生环境,来逃避压力。
在环节A中,还有一种可能性,即A-3:未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观是人脑内的,对世界、对人生、对事物的观念。人就是靠着这种观念,去指导生活中的每一个决策。三观不合,两个人该到做决策的时候,形成的意见不统一,两个人为了统一决策,就需要磨合。而磨合的过程,或者伤感情,或者伤尊严,总之会有痛感。
然而,结婚后面对三观不合的人,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你面对的,是一个没三观的人(特指没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只要不是智障,都有,只不过有的人可能很歪罢了)。
未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人,他在面临人生大事时,往往是茫然的,自己内心没有指引,因此,在生活上,往往喜欢“听人劝”。
“听人劝”,会出现顺从与盲从两种行为习惯。
所谓顺从,是指听父母、听亲友、听周围狗头军师的建议。所以这种人的人生,过得好坏,往往取决于身边的人,是有“贵人指路”还是有“烂人挖坑”,总之,是充满了不确定性。
所谓盲从,是指社会上大家怎么样,自己也怎么样,从大流,别人都开饭店,他也开饭店,别人送快递,他也送快递,别人开专车,他也开专车。新东方、蓝翔营造出一种“大流”,解决了很多这样一批人的人生路线问题。
然面在木同学和女友的例子里,我不认为有A-3的可能性。
因为,“行走于不同地方”的人生理想,是一个比较难的人生选择。也因为,能读我的文章,就不可能是一个形不成三观的人。
(再PS:自恋的说一句,
我的文章,门槛其实是挺高的。
讲三观的内容,发到知乎后赞誉一片,
而发到“今日头条”后,评论都在争论,三观究竟应该是“观彩礼、观房子、观身高”还是“观收入、观房子、观长相”…… 这就是门槛。
所以悲哀地说,可能我写的文章,永远也做不到像咪蒙一样,大众流行了)
就此,A环节结束,思考的结果是,得到三个可能的推测。
之所以称之为推测,就是因为不确定哪种才是真的,甚至可能哪种都不是。
做为验证,一种方法是,现实中的交互反馈。
比如,我在三观的前两篇文章中,写了两个例子。我都直接把两个分歧,定死在“三观不同”上了(即A-1),而对其他两种情况,只字未提。这是因为,我已经经过后续环节,把A-2、A-3排除掉了。
交互反馈的验证方式,在此,标注为环节B:
针对推测一,要做的验证方式,需要木同学询问女友,或者直接参与到女友决策之中,做出以下判断:
1、她已经有行动,去联系支教的学校了(B-1)?还是仅存在内心之中的美好憧憬(B-2)?
2、支教多久,期限是否确定?支教结束后,如何打算?(需结合大学专业做出规划)还是根本没有打算?(是则B-1,否则B-2)
3、是否开始做攻略,查路线,存钱,准备穷游了(B-1)?还是仅存在内心之中的美好心愿(B-2)?
因为世界观+人生观所做出的决策,是影响至少5年以上的,所以,如果没有明确的远期规划,那么,很难说这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影响。
通过这种跟进确认,B-1的结果是,确认推测一,进入环节C——应对措施。B-2则意味着,排除推测一,去分析其他的几个推测。
针对推测二,即,决策的动因,不是人生观,而是内心遗憾。
渴望与遗憾,如果无法平复,那么很可能时间越久越,影响越大,就会像某些四五十岁的人,参加同学会,又碰到初恋的后果一样,晚年开花。所以堵不如疏,早早平复内心的渴望,要更容易一些。
平复的方式也很容易。追求不到的永远是女神,一但追求得到,就会从神坛跌落回平凡人。所以,针对推测二的建议(B-3),即是确认推测二的环节,也是治愈推测二的措施。
建议木同学,认真的策划一下,跟女友一起去穷游一次。真的去拿出一部分精力,选择目的地、规划路线、计算行程,拿出一部分预算,即便要吃一路咸菜泡面。
人生难免会有一些渴望,难以压抑,难以绕过,难以视而不见的,尤其是,当它的强烈成都,能左右你的人生判断时,如果花费毕业后几个月的钱,就能改变未来的选择,那么,值得一式。
等体验过说走就走的旅行,就会发现,其实并不全如照片上的飘逸。旅行完了,再重新考虑生活的问题,就可以排除影响,理性的用人生观来指引决策了。
针对推测三,即压力引起的逃避选择,也有一些建议。
现代社会里,压力随处可见。我们的人生中,也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对策,换环境,就是一种常见对策。就如同前几天热议的,清华博士离开北京一样。问题实在无法解决,就换地方,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然而我知道,木同学不希望自己女友毕业回老家,或是毕业去支教。所以,问题来了,该如何纾解压力?
能让人想要逃的压力,往往“无从下手”,或者预见得到,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解决的可能。比如,面对房价高的焦虑感,很多人形容说“我知道这样攒首付的日子,十年后都攒不齐首付”——这就是让人考虑逃的压力。
化解当然也有策略。人是需要短期目标的。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如果把十年后的高考设立为目标,那么结果一定是,焦虑至死。只有不断地分解成一个小考,一个中考,一个期末考,再一个小考……这样才能撑到十年后。
所以,对木同学的建议是(B-4),把未来拆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比如找实习单位,比如毕业后找工作,比如怎样花前三个月的工资,比如存一笔小钱,比如庆祝一个你们的纪念日……这样把遥远的未来,拆成一个个近的,可以一点点达成的小目标,从而化解对未来的焦虑感。
文章写的太长,后面我不得不长话短说了。
环节C,其实就是针对三种可能推测,做出的策略。
木同学在最初的回复中,认为两人的分歧点,是“穷游”和“支教”,所以试图批判穷游,以改变女友的看法。然而,这种选择很难奏效。
分歧更多来自在,“穷游”只是一个出口,堵住这一个,还会有另一个。况且,批判的结果,更容易把自己推向对方的对立面。
我在《诡辩术》系列的文章里写过,一旦陷入对立,交流就很难再进行。所以,才会有人为了避免自己陷入对立状态,采用甩锅大法,让自己跳出对立中,再进行后续的沟通。
想改变一个人,站在对立面去批判,跟他说你的想法是错的,这种方式容易被反感。最好的方式是站在他的身旁,把事情拆解分析,由他自己去判断。尤其是在本例中,第二、三种推测时,把支教和穷游的过程拆解,未必比两个人毕业一起奋斗,能更有吸引力。
然而,在第一种推测中,我依然建议,如果人生观差异太大,分手实为最好的选择。毕竟,最好的人生,是跟喜欢的人一起,过想要的人生,而不是跟喜欢的人在一起,过憋屈的人生。
(再再PS,今天白天,又收到了木同学的回复,)
希望他们能合好还是分手?
我没态度,我不是那种“定拆十坐桥,也不拆一段婚姻的人”,但我更不是用“分手”二字,处理一切问题的人。
所有的分析,都指向一个目的,希望每一个读过我文章的人,都能发现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想要的人,过自己想要的人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