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次重读《三国演义》,看到1800年前的祖先们在乱世的烽烟里逐鹿中原、斗智斗勇,在相对于现代人来说相当短的寿命里耐得住寂寞、百折不挠、奋勇拼杀,做出了一番又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转过头看看自己发愁的那点事儿,突然就觉出了自己的渺小…
最近常常有人说,未来的三十年,拼的是“格局”,乍一听觉得有点扯犊子,还不如说“拼爹”更接地气,但其实仔细想想所谓的“格局”到底指的是什么?恐怕想法会有所改变。
我觉得“格局”的差异,主要是来自于对时间、空间和尺度的认知上。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在我们人类所能了解到的范畴内,宇宙无疑是最大的格局:时间上来说,宇宙年龄是140亿年,啥概念?比如从宇宙诞生到今天为止,是你展开双臂从左手指尖到右手指尖的距离,那么用一把指甲锉稍微锉一下你右手指甲尖,整个人类的历史就可以被完全抹掉;空间上来说,珠穆朗玛峰够不够雄伟?可是跟地球的直径比起来、千分之一都不到,啥概念?就是如果有一只大手能够像抚摸一个台球一样抚摸地球,会觉得光溜溜的根本感觉不到珠峰的存在;尺度上来说,有缘无份的牛郎和织女相隔的实际距离是16个光年,别说鹊桥相会了,织女能看到的牛郎也已经是16年前牛郎的残像,这会儿,孩子都到了该娶媳妇的年龄了。我们通过对这些很大、很复杂的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我们自身看问题的尺度和心理承受能力,之所以成年人比孩子看问题更深刻,经历多的人比经历少的人更能应对变化和打击,也是这个道理,这就是我在看这本书之前对“格局”的主要理解。
然而看完上面本书,我忽然意识到,这个理解并不全面,因为仅限于这种理解的话、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偏差,就是容易出现心中有宇宙,所以可以看淡世间的一切人和事,什么事儿都不走心,谁也不放在眼里这种畸形的心理优越感(想一想去年一部很火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面那个不贪污、不收钱、不干活的天文爱好者孙连城、是不是就是这个劲儿?还有我们常会碰到的一些不太接地气的读书人是不是也有这个特点?)。那么,今天的这本书我认为对自己来说最有价值的观点就是:“宇宙视角是谦逊的”,因为除了时间、空间和尺度,宇宙还有数量、规模、以及各种亲缘关系的强大力量。比如宇宙中恒星的数量比地球形成之后经历的秒数还多;比如一杯250毫升水中的水分子数量比世界上所有海洋里的水按杯计算的数目还多;比如你刚才喝过的一些水,很有可能曾经流经过苏格拉底、成吉思汗和圣女贞德的肾脏;比如你的一小截肠道里的细菌数比所有曾经存在过这个世界上的人类的总数都多... 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我们并没有那么伟大和重要,也并不是孤立存在于这个世界,要时刻心怀敬畏,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环境、珍惜这来之不易,仅此一次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