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了教研室一个活,上一节自读课文的示范课。
琢磨了两天,设计了三个主要环节,起了个比较奇怪的名字——三看式自读法。
宏观看结构,中观看段落,微观看语言,对应默读,朗读,品读三种方法。
设计好后提前在八年级上了一遍,学生反应还不错,尤其是一个女孩子,朗读和品味都很有水准,课堂的氛围也很好,不足之处在节奏把控上有点前松后紧。
今天教研室的老师也来听一下,毕竟要在全区搞研讨,要上出示范引领的作用,如果上的和平时没什么分别,那也就没什么意义。
结果,上完之后自己都不满意,仍然是教读,老师说得多学生说的少,不能体现自读的特点。
话都说的很委婉,但课型还是得重新设计。想了好半天都想不出来,自读要体现学生用教读学到的方法训练,要体现一课一得,要符合新教材的理念。
还是想不出来,脑壳疼。
晚自习继续,不把这件事拿下就先不做其他事。
重新设计导入,简介明了,不浪费时间。
整体思路扣住一个词语——动情。
第一个环节,抓线索,理结构。围绕情感,写了那些东西,理解散文特点。学生体会文章特点,和其他类型散文比较。
二、写批注,自己找,自己读,自己写,大概得十分钟。出示一个范例,学生写作。
三,微点写作,仿写。仿第七段,写家乡风物。
四拓展汪曾祺其他文章。
暂时就这么想,具体操作还得研究。
公开课,好难,但也是提高自己的过程,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