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和我约喝茶时,眉飞色舞地和我讲起来他最近新房的布置。
“我准备沙发买那种带转角的,要够软,朋友们来了可以随意休息的。”
“茶几要北欧风。”
“电视墙我准备找人手绘了。”
“餐桌要原木的,不能有味道。要够简单,因为地方不大。至少要4把椅子那种。”
我坐他对面,静静听他畅想。冷不丁问道:
“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啊?”他显然很意外,从家具的畅想中把思维拉回来,认真答道:“最理想的生活就是能和家人在一起休闲放松,一起喝茶聊天,可以聊聊现在和未来,可以一起休闲放松,晒着太阳安静地学习读书、一起享用美食、陪儿子玩乐高和小火车......不过这和我布置家买家具有什么关系?”
这是一段特别典型的对话。这些话我们不但自己想过,也无数次听别人聊起过。
问到理想生活时,大家通常都在心中有一幅画,充满了诗和远方。真的过起日子来,立刻进入眼前的苟且和一地鸡毛。
那是因为:
家,首先是一个空间。比如说,朋友是个媒体从业者,写稿时喜欢抱着本子冲去门口的咖啡馆。并不是这家的咖啡有多么好喝,只是因为这里的空间可以满足他的诉求。
我们在经营这个空间时,永远在考虑的就是物品的选择和管理,却从来没有问过自己一个问题:
我期望的生活是什么样,有什么样的生活场景?
因为,空间是服务于人的,而不是空间格局来界定人的生活。
“家里那么乱,根本没地待,我怎么写稿?”他振振有词地说。
确实,家里没有相应的空间时,也就意味着相应的场景很难实现。
比如说朋友,希望能够养成打坐冥想的习惯多年,至今也没有开始。因为,他没有在空间上给自己安排出相应的实现方式。以他的布置方式,他是应该在餐桌边,还是沙发上,还是床上干这件事?
朋友的儿子一岁,怕影响到未来视力,绝对不让小孩看电视。但是家里最核心最醒目的地方却一堵墙都是电视墙,然后摆着巨大的电视----从来不开。
朋友最向往晒着太阳读书和发呆,但他家但凡有阳台的地方就被默认设置成堆积各种杂物和晾衣服的地方,平时根本没人靠近。
空间的力量得不到释放,我们怎么能借助空间的力量更快速地达到专注与平和?而且,杂乱无章的空间气场会让人的大脑清晰受到影响。
所谓的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总是与高品质的生活空间及相联系。我们对空间的认识和管理方式基本是复制于上一代,于是机械地将空间按照开发商的布局来界定好,按部就班地买好上一代人认为必买的家具。但我们没有想过的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和上一代大为不同。
上一代人对家庭空间功能的诉求多是:做饭、吃饭、睡觉、看孩子写作业。
我们对家庭空间功能的诉求就更为多样化和个性化。
比如:有人希望能够有冥想发呆的空间,有人想要有朋友相聚的空间,有些人有在家工作的空间......因此,我们在空间管理上注定无法从上一代的规划方式上得到满足。比如:朋友的孩子才一岁,为了不影响他视力,朋友都是回卧室后用ipad来追剧。而家里最重要的整面墙却只摆着电视柜和电视。从来都不用的东西,却占据了家庭最重要的位置。
“你说的有道理,我该怎么做?”
方法其实很简单。
1、空间功能和场景必须相匹配。按生活诉求来规划家里的每一个角落。让空间为梦想服务。
比如:你想要有在家读书、学习、精进的诉求。那么,要去餐桌边,还是沙发上,还是上床看?
当人的诉求被空间局限时,那么这个诉求要么不会在家里完成,要么就抹杀掉这个诉求。
韩国著名的育儿专家分享到自己培养出六个优秀子女的秘诀时说:要在家里营造出可以随意打开书本的环境。
转换思路后,我们很快便简单明确了他对生活方式的所有诉求:
这样我们依照这个诉求清单就可以规划家里的每一寸地方要满足的功能了。
比如:阳光最好的阳台,被规划去为静思和读书、冥想来服务。
客厅的一堵墙,被规划为给儿子涂鸦来服务。
梦想角落的打造和核心功能的实现,是同步完成的。由于有了梦想角落,我们立刻在空间的使用上更为高效起来。因为,功能比以前变多了。
2、依照对场景的诉求来界定自己所需要的家具,精简合并,选择可以一次满足多个诉求的物品。
比如:选择宽大的案桌来取代以前的圆桌餐桌。这样在吃晚饭后,长案本身就变成习字画画的好地方。朋友来了还可以直接化身茶席。
选择榻榻米来取代以前的柜子和床的组合,增加了收纳储藏,但空间反而更大了。
节省阳台墙面和地面空间,可以把以往落地晾衣架和固定在墙上的晾衣架改为遥控式晾衣架。这样可以释放阳台空间来静思冥想和看书。
3、家庭成员的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要有界限和规则。
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相应的诉求,在空间上没有独属的私人空间时,所有家庭成员的生活方式是互相入侵的,许多家庭矛盾就是源于此。
因此,在界定生活场景时,
第一步:要将家庭成员的私人领域划分出来。
例如:成员要有自己独立的衣柜。不可以妈妈的衣服放不下了,就立刻侵占小孩的衣柜。
小孩的玩具堆得到处都是,侵占父母的卧室。
第二步: 界定公共区域的范围
比如:公共区域包括哪里?一般包括:卫生间、厨房、卧室、走廊、门厅
第三步:制定公共区域使用规则,并列出书面清单,贴在该空间处。
比如:厨房使用规范、卫生间使用规范
这样可以避免成员在公共区域因为生活习惯的不同而起摩擦和争执。比如说:谁又把手纸扔的到处是啦,谁的碗有没有收拾进碗柜。
经过我们初步简单梳理,朋友突然发现:以前理所应当认为要买的,其实根本没必要。
空间管理不好,家里布置得再漂亮,断舍离做得再好,也没有用。
因为,空间功能与我们的诉求完全都不相匹配啊!
“看来还是要打破以往收拾家的思维惯性才行。毕竟,家并不是物品的总和,而是要让空间为梦想服务的地方。” 朋友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