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来找我咨询烦恼的人都是迷路的羔羊,通常他们手上都有地图,却没有看地图,或者不知道自己目前的位置。
浪矢杂货店
很喜欢冬野圭吾的作品,写的一手好推理小说。自朋友圈看到解忧杂货店的推送后一直也没来的及去读。直到听说12月份电影即将上线的时候,想着在电影上线前把原文读完。已经荒芜了一年的光阴,终于将小说下载到了手机上。正赶上出差,车辆行驶在颠簸的公路上,经过240分钟的阅读时间终于读完了这部小说。
这本书来说,秉承了作者一贯的推理精神,明线暗线错综复杂。在读完最后一个字符的时候,却豁然开朗。宛如参加了一场实惠的盛宴,充实,饱满,意犹未尽。
小说, 是一个很考验作者讲故事能力的一种体裁。一个好故事,情节布置上一定要合理。而场景,设定是需要给情节,人物服务的。在怎样的环境下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故事是否精彩,和人物形象与情节波折程度有关。
在本篇小说中,对于人物的塑造主要体验在信件上,人物是为情节服务的。围绕一个被大家玩烂的体裁,时光机,如何出新意是很考验作者脑回路的。讲道理,当你能够回到过去的时候,凭借着你所知道的“未来”的信息足够让你获得尊重与财富,但是本文设置了一个很巧妙的方式让穿越时间的人物,尽可能的避免了在不同时间点上破坏平衡的设定。
浪矢杂货店,见证了时间的发展,这个地方也链接着过去与未来,这是神奇的地方,神奇的设定,从原先的居民区,到后来的荒芜人烟。始终浪矢老人一直在坚守这个地方,从事这他伟大的解忧工作,如果只是这样的话,也就只是一个简单的咨询室了。神奇的设定导致了老人在发掘时间上的漏洞之后,与后世之人进行了一次交流。因此上,通过时间线串起了故事逻辑,也最大限度的避免了时光逆带来的难以处理的情节。所以说,作者的脑回路非常清奇。
东野圭吾是一个优秀的侦探作者,在这样一部甚至没有犯罪者的侦探小说中,我们依旧要发挥我们的推理能力来理解人物关系与时间波动。笔者没有去仔细梳理时间波动,简单整理下大体情况是在老人发现了杂货室时间流速与外界不同之后,委托自己的孩子在三十三年后发布了一个信息用于收集以前的咨询者后来的进展。而三十三年后的三个人无意中的闯入,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这三个无意闯入的人在这一晚之中走过了三十三年的光阴,在他们短暂的“三十三年”里充当了浪矢的角色。分别给三个咨询者提供了意见。
从三个人提供的意见来看,三个人本身是三个落魄的人,甚至算不上好人,刚刚执行了一次偷窃与绑架事件。但是在这样一个诡异的时间,诡异的地点里,在收到救助信息后,居然群策群力的给对方提供意见,除了用人性本善来解释真的没办法说了。但是看看他们提供的意见吧,实际上三次意见中第一次完全被对方曲解了,对方送来的感谢信无疑是一种讽刺。第二个意见完全没被采纳,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好容易第三次对方采纳了结果,执行的也很到位,但是结果自己却抢劫了对方。造化弄人,真的很无奈。
我们在来看看浪矢爷爷自己干的事情呢,从给小孩子们一起玩乐似的意见中却间接的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以至于自己用一生来坚守这份事业。对比这两组人的咨询事业,中国有句古语在合适不过了,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载柳柳成荫。这也给了我们一种实际意义上的启示,当我们找人资讯意见的时候,如果没有自己的思考,任何意见都没意义。如果经过自己的思考与处理,相信不会辜负用心给你提供意见的人。
这本书因为存在时空逆转的设定,我们就不能够想以前读侦探小说一样去探究故事情节了。这本书中充满了冥冥定数的感觉,杂货室和孤儿院作为两个重要的场景,贯穿了全文,几乎所有的人物都与这两个地方相连。这样我想到了和本文设定有点类似的电影《云图》,都有种命数已定,我们的挣扎只是特定环境下的唯一选择一样。我们所有的情节,都是被时间选择的故事。
这个故事与云图的设定也很像,以至于在读完之后不断的在想,这种故事以云图的方式将来也应该是一个佳作。《云图》中有云图六重奏的音乐,本文有重生;《云图》中有逃离疯人院,本文有逃离父母;《云图》有克隆人的启示,本文由来自二十年后的意见。无论怎么将,我都认为在故事的设定中有相似度极高的痕迹。
《云图》上有一句台词让人难忘“从子宫到坟墓,我们和其他人紧紧相连,无论前生还是今世。”本文在具体的故事中也有这样的体现,所有人都像像是得到了无形的指引,从玩笑一般的提问,到第一个严肃的提问,从不愿意接受意见,到期待他的回答,浪矢爷爷都用心的给对方提供意见,并尽可能的避免侵犯别人的隐私。而到最后,所有人都抱着感激的心情在三十三年后的复活活动中给对方寄去了感激信件。抛去宿命之说不谈,在所有故事中,巧合从来不是随随便便产生的,如果没有浪矢爷爷的坚守,没有他用心的回答每一个问题,也不至于后来的几位主人公能一封封来信。所以读完本文,我愿意去相信,东野先生用自己的作品续下了《云图》中所缺少的一句,“从子宫到坟墓,我们和所有人紧密相连,无论前生还是今世。当我们认真的回答了所面临的问题,总有机会改变这未知的宿命。”我相信这就是这两部作品中所隐隐表述出出的对于反抗的启示。
文行至此,再无所说。愿读者安。
2017.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