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就是人的心理特质的集合,比如幽默、诚实、勇敢、友善等等;它们呈现出一种相对持久的状态。人格受哪些因素影响?目前的研究水平表明,主要是基因、环境、生理、进化等。
一、基因
基因又称遗传因子,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是我们生命的密码。
几十年来,研究者对犬类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不仅身体特征可以遗传,行为特质也是可以遗传的。19世纪斗兽场,人类用美系斯塔福犬和美国斗牛犬培育出了比特犬,他们肌肉发达,顽强好斗,打斗时分泌的高浓度睾丸激素,使他们不怕疼。
另外,科学家对双胞胎的追踪研究表明:基因对于人们的性格、职业偏好,甚至是否吸烟喝酒都有影响。他们还关注这些影响的遗传率,即后代的性征有多少是受基因决定的。现在已经发现:身高大约有90%、体重大约是50%;对配偶结婚选择的偏好,遗传率只有10%等。基因是形成人格的主要因素。
二、环境
环境主要体现对基因形成性格的一种相关性影响。行为遗传学最常研究的人格模型就是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型的人活泼开朗,喜欢聊天说话;而内向型的人更为安静内敛。研究表明,这种性格取向,很大程度上是基因造成的。
内向的人在比较安静的环境里,可以更好的完成工作;外向型则反之。所以,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所谓相关性,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比如一个小朋友从小展露出了一些运动天赋,父母若倾向于带他参加更多的体育活动,就是正相关;反之,嫌他太闹腾,不允许他乱动,就是负相关。
三、生理
比尔在一家大公司工作,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他都是周围人的榜样和楷模。有一次他得了脑瘤,但切除后也没见什么后遗症;他还测试了智商、记忆力、计算能力、视觉能力等等,一切正常。但实际此后,他的性格完全改变,对时间一点概念都没有;最后,失业、离婚、流落街头。
所以生理结构对人的人格是有影响的。1967年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提出,每个人的大脑都有一个叫aras的系统。假如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房间,那么这个系统就是房间的看门人。它位于人大脑的脑干,控制着大脑皮质的唤醒水平,外界的刺激通过神经来到这个大门口,有的被拒之门外,有的则可以进入大脑,
在内向型人的大脑里,这扇门的看门人心比较软,很容易把各种各样的刺激放进去,所以内向型人会比较喜欢刺激较少的环境,因为他们需要更好的控制自己的大脑;而外向型人正好相反,看门人特别严格,外向型人要想提高大脑的唤醒水平,就要寻求更多的刺激。
还有,研究表明,生理结构不同,会形成晨型人、夜型人。一个是早晨效率高,一个是晚上。
研究者们曾设计过一个隔离实验,来检测两种人生理上的区别,参加实验的志愿者们被分别关进了一个没有窗户的房间。没有窗户就意味着他们不知道外界到底是黑夜还是白天,在这里没有固定的进餐或者睡觉时间,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一切都靠自己的生物钟安排。
研究者每隔一个小时会测量一下志愿者们的体温。研究发现,志愿者们的体温周期不尽相同,有的人可能过16个小时就觉得过了一天,还有的人要过50个小时,才觉得一天结束了。
现实生活中,虽然一天24小时是固定的,但每个人的生理周期是不同的。早上6点闹钟响起,生理节律短的人可能已经醒了,因为对他们来说一天已经开始;但是对生理节律比较长的人来说,得再过几个小时才是新的一天,起床,对他们而言就变得很困难。
四、进化
在达尔文看来,在进化过程中,成功的变异被选择,不成功的变异则会被淘汰,随着一代又一代的演化,这些成功的变异就成为了主流。这也适用于心理学。
这里,我们从人性的变迁和性别的差异这两个层面来看。
从人性变迁看,哪些帮助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心理机制被保存下来呢?首先就是人类的归属需要。在我们的祖先时代,要想存活,就要和群体里的其他成员搞好关系,合作共赢,即便到今天也是如此。
为了这种归属需要人类进化出了防止被排斥的心理机制,这种心理机制可以说是日常生活中社会焦虑的根源。我们都本能的担心和害怕,自己在群体里不受欢迎,即使在当下,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
留存的另一心理机制是情绪的普遍性,即人类表达情绪的面部表情都是相似的。即使是与世隔绝的部落,新几内亚福瑞人对表面情绪也有同样的认知,比如快乐,厌恶,愤怒,害怕等等。
另一个角度,性别差异。男人和女人,之所以性格有天然的差异,是因为在进化的历史上,要面对的问题不一样。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女性要承担更多的家庭工作,繁衍后代,所以她们可能会更在意男性的经济资源以及获取资源的能力;而男性则更看重女性的外貌,并判断女性繁衍后代的能力。所以相亲市场上,女人注重经济、男人注重外貌也就不足为怪了。这在世界各地都是一样的。
2017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