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真可谓是战争文化、政治外交文化和思想文化最璀璨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涌现了太多惊才绝艳的王侯将相。以一己之力改变天下格局和历史走向,赵雍,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赵雍接替国君之位的时候,年仅15岁,就算古人早熟,也顶多算是刚刚高中毕业,父亲赵肃侯征战一生,让赵国屹立不倒的同时,也让赵国有了一堆仇敌,曾经的昔日霸主魏国,便是最大的敌人。
小说真的可以改变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我之前以为只有比较久远的小说才会,可事实上,近代的小说借助其影视剧的传播渠道,其改变大众对历史的认知更为迅猛。在《大秦帝国》中,似乎秦国永远是被孤立被欺负的,一直以一己之力对抗其他各国的联盟,并且连续打掉了魏国和赵国两个霸主。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各大战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更没有永远的朋友,秦国,也是经常欺负人的。
当年,赵雍他爹与魏、秦、楚、燕、齐都打得不可开交,直接威胁到了魏国的霸主地位,于是,趁着赵雍他爹英年早逝,赵雍年幼继位,魏惠王准备狠狠报复,联合秦、楚、燕、齐,以参加合葬为名,五国联军从赵国的各个方向开始合围赵国。
稍有不慎,这个葬礼就不单是赵雍他爹的葬礼,也可能会成为赵雍本人甚至整个赵国的葬礼。对于赵雍来说,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条路——拼死一搏!
还好,赵雍他爹给他留了个好帮手,名叫肥义,也还好,赵国也还有两个帮手,这是两个相对较小的国家,韩国和宋国,这是两个被各大国包围在中间的国家,他们自然明白,一旦赵国灭亡,他们很快就会被其他大国灭掉,于是,在赵雍和肥义的努力下,虽然相对弱小,但绝对比对手牢固的临时三国同盟形成。这时候,已经有抗击五国联军的一搏之力。
但这还不够,必须让五国都各自有后顾之忧才行,于是,年幼的赵雍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宫中的宝物全部拿出来,派使者带着礼物到了越国和楼烦,让他们在五国出兵后分别从背后攻击楚国和燕国,这一下,燕、楚两国忙于自保,退出了五国同盟,于是,形势变成了三对三。
年幼的赵雍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霸气,直接对魏、秦、齐三国下了通牒,要合葬,只允许国君带随从侍卫由赵军护送进入赵国都城,否则便视为对赵国的侮辱,赵国将倾尽全力与之死战,由利益发起的同盟,在血性面前,立刻崩溃,三国都没有出兵。年幼的赵雍渡过了灭国的危机,也让各国知道,赵雍是比赵肃侯更难对付的国君。
接下来,所有临时的同盟都只是一卷无用的帛书,各国又开始陷入的互相之间的乱战,各国的形式也一片混乱,燕国内乱,赵雍出兵拥立在韩国做人质的公子职回燕国继位,这便是后来几乎灭齐的燕昭王,再后来,秦武王举鼎而死,惠文王后魏纾支持的公子壮和芈八子支持的公子市争夺王位,赵雍更是直接干预,告诉他们别争了,让在燕国做人质的嬴稷回来做国君吧,于是,赵雍等于是连续拥立了燕国和秦国的两位新君,作为感谢,秦国把河西之地还给了赵国。
如果赵雍像他们爹一样热衷于和其他战国开打,那他一定不会出现在这里,赵雍的伟大,便在于他将眼光放到了北方,将抵抗外族入侵的重担抗了起来。北方的匈奴和胡人一直是中原各国的困扰,游牧民族善骑射,流动性很强,而且又不跟你打阵地战,当时中原各国还是以步兵加战车为主要兵种,对付游牧骑兵非常吃亏,就像大象和老鼠斗,不是我们不强大,而是实在打不着。
赵雍经过深思熟虑,已经想明白,如果只是防守,那问题不大,可如果想要反过来灭掉对手,短时间内要好的办法,就是拥有一支和对方一样,但是比对手强大的军队,秦国的骑兵已经初见成效,但这还不够,赵雍做的,更为彻底,直接下令,改穿胡人的衣服,学习胡人的骑射方法,这便是影响了中国军事变革的胡服骑射。
诏令下达,举国震惊,老臣们纷纷上门哭诉,大臣有一半上书劝谏,可赵雍决心已下,从自己和自己的女人开始,将宽袍大袖的礼服扔到一边,穿上精干的收口的胡人服饰,国人们自是只有接受,可是一干活才发现,确实很方便实用,于是,中原的服饰文化也从此改变,人们有了两套衣服,宽袍大袖的衣服,成了礼服,只有官员和国人节庆宴会的时候穿,紧身短衣窄袖成了人们日常生活和打仗时候穿的常服。
现在的人绝对无法理解换一套衣服的难度,但是,在赵雍的强力推行和说服下,最后所有人都还是接受了,赵雍还改革了军制度,建立了整套的骑兵体系,为今后秦赵燕三国不断打败匈奴和胡人奠定了基础,从此,赵国的军力大增,将卡在自己国土中间的中山国彻底抹除,然后连续灭掉了林胡和楼烦,赵国的领土,比赵雍继位时整整扩大了三倍,让赵国具备了和秦国争霸的实力。
本来,正值壮年的赵雍在应该率领强大的赵国骑兵横扫各国称霸中原了,然而,几年前的一个错误决定,却导致了他最后的凄惨结局。为了专心统帅军队打击胡人,赵雍在42岁的时候将王位传给了儿子赵何,自己称主父,专心打仗,这也是个史无前例的创举。可肃清北方后,赵雍才46岁,想要争霸中原,就要拿回王位,而赵何已经做了四年国君,地位稳固,当然舍不得放手。
赵雍于是暗中扶持长子赵章,想趁二子争位之时夺回王位,并将两个儿子带到了沙丘行宫,准备促使鹬蚌相争,自己最后渔翁得利,可是,赵雍小看了赵何和他掌握的势力,赵章谋杀赵何不成,反被赵何打败,赵章逃入赵雍宫内,赵何的属下攻进去将赵章和赵雍宫中的人全部杀死,只留赵雍一个人在宫内,重兵包围,而且,只围不杀。
消息无法传递出去,赵雍的大军无法来救他,宫中本来就没有什么吃的,赵雍被困在宫内,将所有能吃的东西都吃光了,宫内最后连老鼠虫子都见不到,鸟都不敢飞过,整整三个月过去,再也找不到任何食物的一代雄主赵雍被活活饿死。
赵雍的一生,只做错了一件事,就是不该在传位之后又想夺位的时候却不使用他最擅长的暴力雷霆手段,因为那高高在上的王位,任何一个人得到之后都不会愿意放手的,就算他扶持的赵章杀死赵何夺位,他的结局也是一样的,赵章也不会让他走出沙丘行宫,聪明睿智的赵雍,却始终没有看清这一点,要做这么大的事,却没有调集重兵前来,居然想让两个儿子自相残杀来解决问题,这怎么可能呢?
很多人觉得纵横一生深谙政治游戏的大老板怎么可能会犯低级错误,但赵雍的例子就明确的回答了,越是雄才大略而又自信自负的人,越是会再关键时候犯下超级白痴的错误,而这一个错误,就会毁了自己,甚至毁了国家。
——撰文——东篱若尘(文俊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