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家园]
张九龄,西汉留侯张良之后,开元盛世最后的贤相,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开元后期,唐玄宗沉溺美色,朝政日趋黑暗。张九龄专门撰写了论述前代兴替历史教训的《千秋金镜录》,并将其作为生日寿礼进献给玄宗,以规劝其励精图治。
不料,却惹得玄宗不悦,加上李林甫的谗谤,张九龄最终被贬为荆州长史。遭贬后,他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寄托讽谕。
这首诗就是其中的第二首,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朝政昏暗的忧虑和自己忠心报国却被打击贬谪的愤懑。
感遇·其二
唐·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这首诗用词浅显平白,只有“岁寒”需要稍加探讨。
“岁寒”语出《论语·子罕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句话有多种解释,我觉得下面这种最为妥当。《说文》:“后,迟也”。我们都知道松柏为四季常绿乔木,根本就不会凋谢,所以应将“后凋”译作“迟迟不凋谢”。显然孔子在这里也不是想给我们讲这个基本的常识,他老人家应是在强调“后凋”的可贵。所以整句应该这样理解:“天气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柏迟迟不凋谢的可贵。”
基于此,“岁寒心”是指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本性,其实暗喻坚贞不屈的节操。
这首诗的表面意思是:江南生长的丹橘,经过寒冷的冬天仍然绿树成荫。这哪里是因为江南地气温暖?全凭自己有耐寒的本性啊。它的果实送给我珍贵的朋友,一定会受到称赞。只可惜路途遥远,阻隔太多。命运决定了遭遇,循环的天道无法追寻。世人只说种植桃李,难道丹橘就不能荫凉吗?
诗读起来平平淡淡,但这背后却别有洞天,大有深意。作者分明是托物言志,他自己就是这“经冬犹绿林”的丹橘呀。
其实,借对生于南国的橘的颂扬,表达自己远大志愿和高洁情操的文章古已有之。典范之作当属屈原的《橘颂》了,它是诗史上颂橘的首唱,也是诗史上第一首真正的咏物诗。另外汉代《古诗》中的《橋柚垂华实》也堪称佳作。甚至,六朝时梁简文帝都曾经作诗《咏橘》,虽然写得不咋样。不过,唐代的张彤、陆龟蒙、李绅都曾经咏橘,他们的诗作各有特色,可圈可点。
张九龄的这首诗,继承和扩展了屈原《橘颂》的永恒光辉,堪称佳作。
诗歌的前4句描写了橘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屈原的名句向我们展现了南国的深秋,“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情景。可是橘经过严冬的摧残还能“犹绿林”,一切只因为它有一颗可贵的“岁寒心”呀。一个“犹”字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深刻理解这一句,我们得从《橋柚垂华实》说起。
诗中写道:“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芳菲不相投,青黄忽改色。”它的意思是:(橋柚)托身珍美光洁的玉盘,经历年月期待主人品尝。但主人不赏识我的美质,久搁而颜色由青变黄。
由此不难看出,张九龄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是自己被贬谪,难以施展才华,空掷年华的愤懑,“奈何阻重深”又该是多么深重的无奈、多么深沉的叹息呀。
接下来的两句“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看起来是叹息丹橘的命运和遭遇,是无可奈何的自我排解。但其实联系上下文,我们会发现它委婉深沉、意在言外。
最后两句表面上是怨怪人们只知道种桃树李树、不知道种丹橘。丹橘多珍贵啊,不但在桃李落尽叶子的冬天还有绿叶成荫,结的果也好,可以“荐嘉客”。
这为桃李被宠爱、丹橘被冷遇打抱不平的背后,其实抒发了诗人被贬谪、报国之志无法施展的怨闷之情。
这首诗通篇都是在写橘,语言平和淡雅,没有一个“我”出现,然而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忧虑、哀叹、不甘、愤懑等复杂的情感。这就是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手法的的绝妙之处呀,一方面非常形象生动,另一方面又很婉转曲折,符合中国人含蓄委婉的审美。
杜甫曾经称赞张九龄,说他的诗语言清新简练,给读者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这首诗也正是如此啊。连愤懑、幽怨都表达得那么温雅醇厚,难怪唐玄宗对他念念不忘,每当有人给他推荐宰相,他总是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