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货币没有出现之前,我们的祖先是通过以物换物来获取自己想要的物品的,而这交易最初的立足点就在于人们是寻求公平的,也就意味着一个人想要某样东西,就必须拿你有的且是和交换的物品价值相当的物品进行交易,在交易双方都处于自由意愿达成的交易就体现了物品的同等价值。
比如,一个原始人用一个苹果是换不来一块肉的,处于公平的理解,一个苹果是可以换来其他水果,像一个梨,桃子,如果想换取肉可能需要很多的水果。这体现了什么?
绝大多数情况下,用更多或者好的东西才能换来同等价值好的物品。
回到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会听到这样的话,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可是认真回顾一下自己的消费经历,可能最近就有为了省当下一点钱,而买了自己并不喜欢的东西,或许是衣服、手机、鞋子等不一而足。
为了省一点钱买了一部便宜的手机,往后很有可能会因为手机的问题耽误很多事,获得极差的体验。买一部相对好点的手机显得很重要,听了那么多道理,却在关键时候忘记和不知道没什么区别,或许总有些错是避免不了的,只有吃过“用烂手机的亏,且吃的足够深刻”才能深刻的记住,才能在以后彻底避免犯这样的错误,才会选择更好的。
为了沾点便宜,却吃了亏,甚至耽误了事,影响了好心情,你也有过吧,这些经历它的珍贵之处在于,那是我们自己验证过得道理,但很多事情和道理我们没有时间一一验证的,所以这些亲身经历的道理更珍贵之处在于,通过举一反三,思考更重要的道理是否是对的,减少验证道理的时间,直接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