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吃饭小问题,做好助老大文章
民以食为天”,对于高龄、孤寡、空巢和失能老人而言,解决好一日三餐问题,就是急事、难事。随着“银发浪潮”悄然而至,以社会化服务助力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迫在眉睫。
百姓的事就是国家的事。以提供老年助餐服务为己任的社区食堂、老年餐桌等各类小食堂早就在一些地区办了起来。不少地方的小食堂办得风生水起,叫好又叫座。
万事开头难,老年助餐服务起步阶段不会一帆风顺。现在,《行动方案》有了,接下来,需要各相关部门出力流汗的,唯有按图精心施工,保证方案执行不不走样。站在用户角度看执行,老年助餐服务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譬如,在扩大服务对象上,从城市老人到农村老人,从特殊老人到普通老人,需要不断提高政策覆盖面;在增加服务内容上,从统一调配到差异化供餐,从定点服务到配送上门,需要不断提高服务品质;在引入服务主体上,从政府入场到企业进场,从财政扶持到多方支持,需要不断拓宽引资渠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从“有饭吃”到“吃好饭”,也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其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赖各方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保障好。
评价养老助餐服务的好坏,并不是简单看就餐人数多少,而是要看是否覆盖到最需要保障的重点人群。现在,一些养老助餐点的服务对象不限于老年人,这本身无可厚非。从运营角度来说,的确可以通过扩大服务人群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但一定不能背离政策的初衷。养老助餐服务,还是要重点满足失能、失智、高龄等确实不具备做饭能力的老年人的助餐服务需求。
在开展养老助餐服务之前,应当先做摸底调查,知道这个区域有多少老年人,哪些老年人有助餐需求。掌握底数以后,才能明确服务对象,做到精准服务。
服务过程中要进行第三方评估,做好动态监测,看实际给多少老年人提供了服务,老年人对服务是否满意,还有哪些改进意见等,确保补贴政策落实到位。通过刷卡记录,也可以了解老年人的偏好,及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