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在他的长篇小说《荒原狼》当中有一句话,
现代人了解自身的能力全然丧失了,人们没有标准、没有安全感,也没有最起码的共识
这话说的太好了。其实这样的心理感受、焦虑,疫情发生以来很多人越来越焦虑。
焦虑到底是怎么回事?你看这人自律神经是不是这两个系统,一个是交感神经系统,一个是副交感神经系统,这两个系统不一样,你如果刺激的交感神经系统,会让我们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输送肾上腺素到血液,它会冬眠身体的能量来对抗或逃离危险和这个交感神经刺激相连接的情感,主要就说服务器的愤怒焦虑或者恐惧的。
而当时我们说的这副交感神经系统作用刚刚好是相反,主要掌控着消化生长。奇葩身体见不得光明,因为这些活动相关的情感就包括舒适、享乐、放松了。
对每个人处在焦虑和恐惧的时候,自律神经系统当中的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就掐起来就开始互相对立打着打着打着,一直打到平衡。比如说当你差一点被超速的出租车撞倒,也会感到自己心跳加速,该举例子,比如说你要参加考试之前不紧张,甚至有的人越紧张越想上厕所,还有很多人当着很多人演讲,扑上讲台的时候也会觉得有口干舌燥,甚至双手都发抖。
地理学家麦肯罗写了一本书《焦虑的主题分析》,分析很到位,说
受到焦虑困扰的人,会凭自己的希望,不切实际的把真实层次的结构做正面的隐去,同时又根据自己的恐惧不切实际的把这事所负向的隐去。
简单点说,就是这种人心理基础很不稳固,自己在那儿不停地撕扯着自己对生命空间的真实层次,缺乏清晰的认知,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是自己的价值观,成功失败完全并存,这时候就和自己掐起来。对真实世界以及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这就是战胜焦虑的关键。
现在想想我们持续复盘力训练营不就是为了解决大家的焦虑,管理焦虑嘛。不过,具体是做第一步要转换思维。
焦虑并不是坏事,我们可以把焦虑当成一种信号或者刺激,正是因为我们感到焦虑了,我们才会深入思考。如果焦虑没能导致深入思考,就是为了焦虑而焦虑,表演焦虑只会让你更焦虑。
(《次第花开》经历悲欢离合,不是修行,经历后体认无常、缘起、因果才是修行。生病不是修行,借由生病认识到与生俱来的脆弱忧苦,由此生起“出离心”或推己及人,生悲悯之心,才是修行。生活本身不一定是修行,把经历巩固自己的出离心,菩提心,空性的见解,才是修行。)
焦虑至少应该让我们比如思考问自己几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好不好。
是什么,是什么让我焦虑,我的价值受到了什么样的危险,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冲突到底是什么,这些冲突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注意这些都是深度思考的,具有普遍共识,当然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问题,不断的问自己一些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好不好,当你开始围绕这12个字开始提问题的时候,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不仅能够重新审视个人的价值,也不突然觉得好像察觉到了很多以前没有发现的问题。
注意再转换思维正是焦虑之后就可以进入第二步,那就是重新调整安排,停止抱怨,立即行动,这样说可能有点生涩,那为了能够让大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持续发力,我们今天要通过负熵机制,共读经典文学名著,来提升我们的持续发力。
我们今天选的这本书,虽然不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但也的确是一部20世纪的文学经典,翻拍成电影叫《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真的是写出了美国当时的那种浮华时代人病的纠结和争吵。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菲茨杰拉德,海明威福克纳,并称为美国现代主义文学三句,44岁菲斯杰拉德就去世了,应该说他的一生比小说还有悲惨几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小说。有很多都是菲茨杰拉德的影子,小说讲的是什么?是由一个叫尼克的年轻人主观讲述出来的,但她却不是主角儿,主角儿得是盖茨比,这尼克和菲茨杰拉德一样,也是来自明尼苏达州的,他在纽约上班儿就住在一个租金80美元的一个旧平房里,结果他的隔壁,却是一栋大豪宅宅子的主人,就是这本书的主人公叫盖茨比。
盖茨比的身上应该说有作者菲茨杰拉德的很多影子,同样出身卑微,同样爱上富家女,同样被富家女折磨,同样死相凄惨。盖茨比的悲剧,我们今天就不在这儿放大讲,我们想说的是其实这个悲剧,放在当时的大环境当中,才更让人唏嘘慨叹。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被称为爵士时代,那个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人们被两方面情绪冲击一方面是战争留下来的伤痛和颓废来不及消除。另,一方面是美国,因为,大发战争财经济复苏的速度大大超过预期经济迅速膨胀,催生了贪婪的消费,欲望这两种形式结合到一起就让老百姓,活,了今朝有酒今朝醉,这念头一多好了那今天财富源源不断,明天生死又无法预料,那怎么办,咱干脆就比着奢华。爸今天的日子过得更奢华更快乐于是人们开始在爵士乐中尽情享乐,叫爵士时代,在爵士时代的时候靠自己的努力,就能过上好日子的美国梦都已经变味,那么只幻想着一夜暴富,然后比比谁更拉风谁买的房子更多,住的这个房子更大车更好。
当时美国的空气中,我们现在,有点像混杂的都是奢靡享乐,空虚迷茫,和投机取巧的味道。我们今天和大家跨时空对话这本书《了不起的盖茨比》,希望用负熵机制能够来提高大家的持续复盘力。
这本书作为爵士时代的一个标本深刻揭示的是当时美国梦破碎的本质,写进了那个时代。好了,这个时候问题来了
浮华时代当中,作为每一个身处其中的我们,又应该如何缓解自己的焦虑?
亚里士多德说,人类的终极目标是获得幸福那问题,出现了到底什么是幸福的如何才能够获得幸福,丈夫,才得到人心,肝胆相照得到知心,淡泊名利可以安心清心寡欲。能让人舒心,前段时间我们一起读过一本书叫《心流》。这本书的作者哈利教授就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叫p er n a模型。比较贪嘛这很显然是有5个英文单词的手写字母组成的包含了5个元素:积极情绪、投入、意义、成就和人际关系。这里面其实最重要的是第二个人投入,我们在持续训练营当中一直强调持续的复盘力的构建最需要的。
不断的进行输入信息,信息消化、信息输出三个按钮同时,全身心的投入才可以让自己拥有心流。不管是在里格曼还是米哈里,这些心理学教授他们都认为全力以赴的投入做一件事情是获得幸福的基础。他们认为,投入的人生就是幸福的人生。他们把我们这种忘却时间,物我两忘,沉浸式的体验,称之为,flow心流——心流可以获得幸福。
《心流》中提到了精神熵,熵是米哈利教授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精神熵是我们持续复盘力线上训练有个逻辑根基,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指的是若从高温到低温,所以宇宙总有渠道无性人复盘的这个能力。大脑也是个封闭空间,那最后也会像宇宙的热浸一样,归于道无需后,就没有了。热力学中,的,商讲的不就是这个讲的是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越混乱熵值就越高、越有序。
比如说你看在这个冰面里水分子相对固定在一个位置,系统比较稳定,熵值就比较低,等一旦变成液态水的时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分子开始流动,熵值就变大了。等蒸腾成水蒸气之后,那分子开始四处乱窜,熵值就更大。所以举这个例子是想说,一切自发的物理过程其实都是熵增加的过程。所以叫熵增定律。
家里房间如果没人打扫,那就会从有序走向无序,越来越糟,越来越乱,自己都下不去脚了,你看这就是一个自发的物理过程。在宇宙当中也一样,任何孤立的系统都会自发的朝熵值最大的方向演化,也就是说任何孤立系统都会变得越来越混乱,走向平衡态最终达到宇宙终点、热寂。
反过来,一个系统内部越有规律结构越清晰熵值就越低,决定把这个称之为负熵。负熵就是从无序在走向回忆有序的过程。最典型最奇妙的负熵过程其实就是这个宇宙的最大奇迹——生命。你看生命是一个耗散结构,不断的和外界交换,我们从外界吸收阳光食物氧气这些能量,然后排出废物,只要持续和外界交换就能维持身体的健康,一旦停止外界交换,我们就会进入平衡态,生命就终止。所以生命的过程就是对抗熵增的过程,就是从无序中发展出有序的过程。
《心流》这本书的作者名哈雷教授认为,我们每天接受了太多的思绪大脑里充满了混乱和无序。精神上无数个念头就跟疯子一样,时刻万马奔腾、胡乱发散;而当熵增的时候,大脑里无数个念头在相互冲突,在争夺我们的注意力,这个时候我们的大脑就像热锅里的气体一样,各个念头直接没有什么束缚和联系各自向不同的方向扩散。你就非常混乱,很焦虑,熵值就非常高。
而当熵减的时候,我们会开始有逻辑,大脑里边儿的这些念头向一个方向迈进,变得井然有序,心理能量就可以围绕着同一个主题,复制起来向同一个方向,高效率的输出。这时候通常我们思路会很清晰,头脑清醒,全情投入,沉浸在这种时候的体验当中,从而找到逻辑的抓手——这其实就是我们说,面对精神熵我们如何让自己可以持续训练自己的复盘。
好了这时候问题来了,
面对大脑里面充满混乱和无序,也就是精神熵的时候,我们如何找到可以重建大脑秩序的逻辑抓手,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这话说得好,这话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曾子说的。曾子说的是什么,其实总结的就是他跟着他老师学了那么多年自己的心得体会。在曾子看来,孔子的所有学说,最后就落下两个字——忠恕。对于急着忠于人者,恕是知识背后的知识。
忠恕两个字其实都是将心比心的意思,什么是忠,首先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一个对自己都不忠诚的人。对别人的忠都是表演出来,不可能有绵长的力量。什么叫对自己忠诚,就是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全力以赴去做,中间儿不撕扯纠结。
一个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清楚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才能忠于他所忠于的事业,忠于他忠于的人,忠于他应该忠于的生命。所以,要忠于一件简单的事,不是因为简单的利益,短期的利害,这都不是,而是基于长期对自己内在信念的一份坚持。
世界上唯一不能复制的是是时间,唯一不能重演是人生。在三维空间当中,时间是不存在的。有的人打动我们的地方,其实是在于什么好听的话也没说,可是却什么细微的事儿不做,那些看起来不起波澜的日复一日,会在某一天让我们看到坚持。
关于忠恕二字,孔子是怎么解释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个孔子把忠这些字儿解释得好,什么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就是说。这所有作为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你想要发达怎么办,自利利他。你得先让别人发达,你要让自己有所成就怎么办,给先让别人有所成就,自利利他这就是忠这个字合起来。
有的时候,古代帝王将相的焦虑都想实现理想,这样的一个动机化解成自己的焦虑。宋朝这些皇帝天天在屋里焦虑,跟自己撕扯,把自己的政绩和上古的那些理想政治状态作比较。越比较越闹心,越比较越烦,他也挺可爱。在宋朝这些皇帝看来,上古圣王们的同志永远都是完美无缺的,是由圣王缔造的治理状态,应该让自己好好学习。后来,应该说是渐趋衰落,所以自己到这儿了,现在已经把国家管的乱七八糟,和古圣先贤没法比了。所以,很多这种比较比较之后的不足就成为了宋朝这些皇帝焦虑的根源。宋哲宗赵煦就是对汉文帝、汉章帝两位皇帝崇拜的一踏糊涂。
羡慕人家汉朝初年40多年里国家兴盛,兴盛到什么程度,汉文帝用德政感化百姓,所以改变了很多旧的风俗、习惯、礼制。国家审理案件几乎都很少用到刑罚了,抓着你,你就招了。到了东汉是汉章帝更是继承了光武帝和汉明帝的政令,平和行事宽厚的传统,让老百姓感念他们的恩德,所以,你看宋哲宗写这些话是渴望自己也能建立汉代先贤们的丰功伟绩,就不尽人意他就开始反思自己对国家的治理,这让他既感到羞愧又十分焦虑。
如果你是宋哲宗,面对这份对比古圣先贤的焦虑,你会有哪些具体的举措?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时间的魔法师,一手托着灰烬,一手举着玫瑰,生活就是一种律动吧!需要有光,有友情,而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中。
从公元六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咱们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都在54%以上,而到了十九世纪骤降为0.4%,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如,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大的距离?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文明。这其实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了,李约瑟从科学的方法、科学的角度,他得到的答案就是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一看中国儒家的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
爱因斯坦也认为西方科学的发展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一个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另一个就是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因果关系。这两归根结底就是俩字儿——破局。
中国古代的先哲没有走上这两步其实从终极道理和源头的角度看,国学中的道与西方的逻辑学在思维方面是有很大的关联,首先你看西方的逻辑学logic它的字根是logo,在希腊文化当中是直销。终极的道理和源头的意思因为其不与世俗发生任何交集,就使得其理念超乎寻常。
教人谁可以揣摩带有捉摸不透,悠着一点上的希腊文化当中的道理,国学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得道的意义带有令人无法忽视的是,在西方的名著圣经当中有一本用希腊文写的书卷,这就将这种超乎寻常无法说明的道归于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耶稣连在一起,讲出了道成肉身的理念。一下子颠覆了希腊哲学家思维中的道,将其赋予了人性和人格化的内涵,这在中国也是无独有偶,如果你读过老子道德经你会发现,你也能找到国学中的道之人格化的内涵。
比如说咱们读道德经第四章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我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现在大白话说就是我不知道到底是谁的儿子有帝王气象,却在帝王之先。东西方的思维对比起来,也许和东方人来谈经论道,难免会让人感觉玄而又玄。无形的道一旦与有形的人要是连在一起,这就有形尤其有情有理,容易深入人心。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如果经常有人说话讲半天都说不明白。思维混乱,没有逻辑,还有很多人根本不会讲道理,其实这些都是缺少逻辑思维的表现。到底什么是逻辑思维?如何提升逻辑思维?怎样才能够清楚论证自己的观点,我觉得这是每个现代人必须掌握的一种思维技能,创业者就更必须有。逻辑思维是什么,你看这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当中,会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等思维形式,然后反映客观现实,这种理性的认知过程它就叫做逻辑思维,也叫抽象思维。
逻辑是什么,就是一个人可得把握具体事物本质的规律,看到知识背后的知识,认识客观世界背后的真实世界这样一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