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言风语523:期中成绩来了,你做好批评孩子的“功课”了吗?
期中考试结束了,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又是一道“关口”。一些家庭因为孩子的成绩,爹不慈娘不爱,家里鸡飞狗跳般。孩子不听说、不听话,又成为了“青春期”的由头。
成绩进步要表扬,成绩退步要批评。这个是没有问题,但是,单纯批评会有效果吗?
1. 首先要明确批评的目的。
期中考试成绩下降,可能是综合原因,也可能是某一些粗心之类的毛病,在批评孩子之前,一定要明确批评的目的是什么。
批评的内容不可过多,最好具体到某一个项目,这样批评之后学生才可能知道自己的错误之处,才可能有改正的地方。相反,如果家长和老师处处事事都批评,学生找不到可以改正的空间,就会破罐子破摔,起不到任何批评的作用。
2.打一巴掌给个甜枣。
多数孩子都是顺毛驴,喜软不希硬,喜欢表扬不喜欢批评,这是人之常情。
很多老师和家长不能掌握批评的节奏和事态的进展,批评成为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破裂的导火索。批评一定要先扬后抑或者先抑后扬,批评只有和表扬相结合,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批评之前或者之后的表扬,让孩子看到自己是希望的,让孩子看到师长的关心。
批评太硬,硬则易折,因批评谈崩的事件枚不胜数。软硬兼施、恩威并重,才是批评较好的方式。
当然这棵“枣”或者“糖”,要给予合适的时机,要给予的合情合理,不要“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孩子哭一哭家长就心软了,就不再批评了。这样反而批评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3.批评要让孩子感觉到你是在关心他、爱他。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挨批后心疼了,就会有这样的话“我们批评你是爱护你、关心你、是爱你”。有的的家长甚至采用打的方式进行教育,还号称“爱你”,实质上,孩子只会感到“疼”、感到伤心,并没有感到温暖和爱意。
批评一定要带着真情实感,这样的批评才会打开学生的心窗,才会入脑入心。
初中阶段的孩子是敏感、脆弱的,很多时候不理解师长的苦心,甚至因为青春期神经的敏感性,会把家长和老师的一些善意跑偏或者错误的理解。因此,我们的批评要是善意的,而非恶意的,而且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得到;一定要让孩子体会到我们的批评是激励、鞭策,而不是打击、贬损;是维护人格的尊严,而不是辱没人格;是爱而不是恨!是藏在严峻的外表下深沉的、炽热的爱,如果说是恨,那也是"恨铁不成钢"的恨,而不是憎恨。孩子是敏感的,憎恨的表情、动作、眼光孩子是能够感觉出来的。
4.批评要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更不要上升到品格高度。
很多家长在批评孩子时说:“你真笨”,“你是个蠢才”,“你怎么这么没头脑”,重要的话语是最伤人的。我们要批评孩子所做的错误行为,而不要批评当事人。是孩子的行为本身应受到批评,并不是人本身。我们可以说:“你看你这道题这么简单还粗心”、“这个题目没有理解透彻”、“这个知识点没有记住”等等。多数时候孩子本身没有什么错,他们只是在某一件事情之上做错了,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指导,孩子就会改善。
还要特别是注意是,孩子学习方面较差,但不是品质差。不要把成绩差上升到品质差。例如有的家长说:“你不完成作业就是懒惰的品质”、“你不认真就是懒散的性格”、“抄作业就像小偷一样”等。这样的话语也是很伤人的。
批评孩子更不要“伤及他人”。“孩子学习不好就是你爸爸遗传的,种里带来的”、“就随你爸爸的笨”。本来批评孩子,把孩子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也拐带着一块批评了,造成家庭关系不和睦。
你说的话常常是指引着孩子向前走方向盘。我们发现,如果家长因为一件小事就上升到道德品质,孩子往往接下来品质上会出现一些问题。说孩子是一个怎么差,还真会导致孩子变成一个“差”孩子。因为孩子就会想,反正我品质差了,就破罐子破摔,真的走向“坏孩子”的行列。
5.不要翻旧账,陈芝麻烂谷子都翻出来,不找后跟帐,不揭伤疤。
很多家长有时候会把孩子的毛病“攒着”,到一定时候“新账旧账一块算”。实际上这样的批评效果是不大的。
翻旧账,实际会暗示孩子:这个缺点是没有办法改的,我们是永远不可能原谅你的,长而久之,孩子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虱子多了不咬人”,就会疲沓了。
6.不与“人家的孩子”比较,不当众批评孩子。
孩子很烦的是家长这样的话:“看看隔壁的某某,为什么人家能考前十名,你考不到?”、 “看看人家多聪明,某某比赛又获奖”“你看人家多认真,回家先写作业”等。
孩子是很讨厌被父母比来比去,“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是完美的,这种比较是很伤孩子自尊。
每个孩子,都因为基础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和生理因素不同,不可能有同样的结果。我们家长应该比较的是“别人家的父母”,因为每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后面,站着的是“别人家的父母”。别人家的孩子是优秀是,培养出“别人家的优秀孩子”的父母也是“别人家的优秀父母”。
不要当众批评。很多家长部分场合、不分时间地点,孩子犯了错,不管是不是当着孩子的同学、朋友面前或者客人。当众批评孩子,会孩子的自尊心和亲子关系更加恶化。
7.批评之前喘口气,缓一缓;不说过头话。
很多老师和家长,一发现孩子犯错,一接到成绩单或老师的电话,立即火冒三丈,不分青红皂白。
批评孩子前,家长必须先冷静下来,先控制情绪,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批评也要“备课”,也要打草稿,把应该跟孩子讲的话想一想。
批评一定要真凭实据,不夸大事实,不可模棱两可,不确定、莫须有的问题、可将可不讲的以不讲为主。
有理不在声高,切忌喋喋不休,要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声)服人,不要指望通过家长的“权威”压制住孩子孩子,相反越不讲道理孩子会越反感。所以批评更要慎重,更要讲究方法,要使孩子心悦诚服。
8.批评要适时适度,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
批评很多父母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跟孩子讲清道理,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并有改正的欲望即可。相反不停地唠唠叨叨,会使孩子把我们的批评当作是耳边风。
在心理学上也一个“超限效应”,就是说如果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例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很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看,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的时候,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几元钱。“
如果孩子犯错时,如果父母一次、两次重复对一件事情作同样的批评,会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甚至反感讨厌。
特别是一些家长批评孩子的时候情绪化严重,激动时东拉西扯,
过多的唠叨,反而会削弱了批评的效果。
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最好是“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需要再次批评的情况,形式上也应尽量避免简单重复。
不仅不要重复,每一次的批评时间也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就会达到最佳效果。
9.批评公式
心理学家简·尼尔森提出了一个批评孩子的通用公式:
批评=陈述事实+确认可罚性+表达感受(痛苦)+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期望。
(1)陈述事实:直接告诉孩子他做错了什么事情,把他做错的事情说清楚;
(2)确认可罚性: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批评他,确认错误的严重性和对孩子以及别人的伤害性,给出批评的理由;
(3)表达感受: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使你感到非常痛心、生气;
(4)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让孩子认识到,虽然他的行为错了,但是你依然认为他是一个好孩子,并没有因为他犯了一个错误,就改变了你对他的看法(你依然非常爱他)。这样他才会使孩子不至于失去自我价值,有改变缺点和错误的动力;
(5)表达期望:尽管他犯了错误,但是你依然会对他有信心,并且你还期望他能够好起来。这是他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动力源泉。
例如:“你这次语文的《春》课文没有背过,致使考试填空没有默写出,使语文学科比你平时应该的成绩落后了20分。我们天天让你去背诵课文,你对我们的劝告不理不睬,对于我们协助你背诵有怨言,这就是教训。你其实具有语文学得更好的能力,只要你注意改变一些坏毛病,希望你下次不要再这样对于作业不重视。我们相信你一定会考的更好,实现你的愿望,我们期待下次的好成绩。”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