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陆续看看停停,到现在差不多1个月,一开始被序言吸引,但看完头两位创作者的故事我着实需要休息一下。我想了想可能是因为沉重的细节,也可能是初看不适应给闷的,以至于我现在想起来两位的篇幅还是一种灰色的色彩。但是看到John Updike就开始渐渐入迷了,后面的很快就看完了。虽然在有些语句和含义上需要细细琢磨一下,但总体来说这本书充满了丰富的内容,和作者条理清晰的客观分析。作者就像一位古代壁画修复师,她爬梳史实,无论巨细,希望最大程度还原“壁画”的原貌,借此来一窥这些杰出的创作者在生命的末尾直至最后一刻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作者把一个个事实展现在读者面前,我感到作者是被这些细节吸引的(在看的过程中,我也渐渐被吸引),不是她寻找了这些细节,是这些事实寻找到她。也因为她自身的经历,父亲的死亡和自小与疾病斗争的经历,让她对死亡是如此好奇,甚至可以说是亲近。
如果前面的创作者们的死亡仿佛在观看纪录片,那么最后的尾声,与詹姆斯-索特谈死亡就是以第一人称视角在与一位值得尊敬且硬冷睿智的老人在谈话。那种感觉很亲近,一开始的顾虑和考量,觉得自己谈死亡是否妥当,到后面自然的谈起过去的故事,谈话结束还由索特送回镇上,还被嘱咐要寄书给他。直到……我竟然有种鼻酸的冲动,就好像他不应该在这个时间段走,但仔细想想一切又很合理。
死亡一直是可预知的,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必有一死。“每个人都在奔向死亡。”但是有多少人意识到自己在奔向死亡呢?
书中的艺术家们在生命的尾声还在坚持创作,渴望再多点时间工作,这可以说是一种欲望,放大到每个人身上,每个人都会有欲望,谁在死亡来临之时已经是无欲无求了呢?也许,就是这种欲望,让生命更绚烂。
活着很好
但不活——被扯下
以细微的撕裂声,
依然繁盛,依然
朝着太阳伸展——
也是好的。
John Upd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