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这就是“木桶效应”。我们只关注木桶能装多少水,却忽略了木桶能不能盛水!——也就是木桶的桶底漏不漏水。
“有学历的人可能会被社会淘汰,但不会淘汰有学力的人。”——随着知识付费的兴起,人们不再满足于校园教育,开始如饥似渴的报网上各种课程,期待立竿见影的获得改变,甚至还有个段子说到:“以前是屯书,现在是屯课。”可是,屯了那么多课,为啥还没有改变呢?
因为你只关注了木桶的桶壁,却忘记了桶底! 各种学习课程就是那长短不一的木板,而行动才是最关键的桶底,没有行动,木板长度再高再好也是无济于事。
道理我都知道,可臣妾做不到啊!大脑告诉我要多锻炼,可身体就想摊在沙发上,怎么办呀?——那不妨借助他律实现自律,由外向内改变自己! 比如,猫叔的行动营。
【1】预备营——见识和熟知
“什么,怎么还有预备营,难道进入行动营还要考核?”——这是7月9号被拉入预备营时的疑惑。自从去年开始参加各种社群课程,第一次遇到有预备营的社群。
【见识】
自我介绍,每日一问,学员分享,购买书籍,熟悉鲸打卡.......在预备营阶段可谓是开了见识。「自我介绍」,才知原来大家来五湖四海;「每日一问」,才知小小问题背后隐藏着大大的学问;「学员分享」,才知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大家一起帮忙整理信息,鼓舞战友」,才知利他精神无处不在。
【熟知】
好多人信誓旦旦的要去健身,买个运动衣运动鞋,办了健身卡,结果呢,忘了做准备工作,一开始就把自己给弄伤了,健身行动就搁浅了。
预备营就是运动前的热身,让身体熟知运动的节奏,不至于刚开始就退缩。而正是这段熟知时间,让我不再焦虑每天那么多信息看不过来怎么办,逐渐习惯了社群的氛围、社群的节奏、社群的互动。
【2】行动带来的思维转变
【行动前】
一粒种子从发芽到长成大树结出果实,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辛劳。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就是那个只盯着果实却忽略过程的人。幻想着有个绝佳的捷径,让我一夜之间拥有解决所有问题的实力,比如,读1本书籍自动拥有时间管理能力,听一堂英语课程立马能够流利和外国人交流。
说实话,在参加22天行动营之前,我或多或少的抱着这样的想法,期待自己在22天之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行动后】
行动营开始后,我每天业余日常改成了:早上起床第一件就是看晨读材料,边拉伸边思考晨读感悟,然后写打卡内容,在午餐时间回答「每日一问」,晚上参加「618读书活动」。
在行动营进行一半时,那天的晨读材料提到:如果一个人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是因为他先改变了行动。我才发觉自己的思维发生了改变.......比如,慢慢接受了只与自己比较;慢慢愿意付出更多耐心;慢慢做到先完成再完美。
举个栗子:某天加班太晚,回到家已经22:30,可当天的「618读书活动」还没有完成,脑中的第一念头就是:赶紧看书写读书笔记,最后在23:00之前发到了群里。如果是以前的自己,也许想的就是今天来不及了明天再补吧,自然结果就大相径庭了。
【3】环境的力量
环境对自身的影响,古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今有名人传记里的实例。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都隐含着“环境对自身的影响”。在一群天天刷剧或者玩游戏的宿舍,很难做到每天去健身。而在一个天天健身的宿舍,你都不好意思不去跑步。
行动营就是“那个天天健身的宿舍”。每天群里大家的发言,无论是管理组成员,还是与我同行的队友,所有人都在阅读、思考、锻炼、鼓舞他人、主动利他。想在这样的环境里偷懒不行动,你是做不到的。
只学不做等于没学,只知不做也等于未知!
每天问自己:木桶的桶底有裂缝了吗?是不是需要再加强牢固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