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天,请你吃饭。”
“有空出来聊聊。”
……
可是后来,我们连聊聊微信的心思都没有了。
那些说了多少遍的“请你吃饭”,好像变成了冷冰冰的寒暄。
1
有天去一场图书签售会采访作家,我们6个记者对面坐着6个签售作者。“一场人数相当的较量呐。”人群中,来不及分辨哪位作者玩笑。
我看爱格是10年前就开始。她们中大部分是90后95后,几乎是在我们这代人之后新起的写作者。
在那个年代,只有盛名一时的作家才能签售。我记得高中时代追着郭敬明的签售,求了多少朋友帮忙,高价拿到的《小时代》。尽管那本书早已下落不明。
那个年代,幽暗的高中岁月,我们追逐郭敬明、韩寒、张悦然、安妮宝贝,喜欢他们笔下幽暗的故事,把书里的故事当成兵荒马乱岁月中的出口。
我们相互鼓励,总有一天,逃离灰暗的学校生涯,会抵达小说里的世界。会有《小时代》里的顾里那样的好姐妹,会遇到百分百先生,会追随安妮宝贝的脚步远行…
可后来的岁月呢?
时刻站在你身边的好姐妹、最好的另一半、不用掐点上班的生活……
2
说回签售现场,周身被密密麻麻的人群包围,全是平均年龄小我10岁的青涩中学生。我想起了那会的我们,熟悉的热烈追逐的场景。偶像就仿佛信仰。听她们热泪盈眶的向偶像告白“我有多喜欢你““跟着跑了10个城市的签售”“10年,20年,我们会一直追随你”……
我突然“噗嗤”笑出声来。当然不是觉得她们幼稚。当年心心念念要见的谁谁谁,把人家背景故事翻得底朝天。如今,就算微博特别提示弹出来也不会打开看。他们早已剥离我的生活,如今关心的,只是柴米油盐,生活冷暖。
就算面对面采访大咖明星,再也不会像小年轻们激动、尖叫。
那些破碎的偶像梦,以及信仰,其实破碎的是对生活的幻想。你和我一样,当我们离开象牙塔,离开学校和家人的庇护,我们在这个需要深谙生存法则和职场规则的世界里踽踽独行。经历一场又一场人生得意和失意,少年时期构建的幻想,早已分崩离析。剩下的,就是平静地奔赴一场又一场人生磨难。
眼前十几岁的青春面孔啊,谁都逃不过成长的宿命。但愿你们,在18岁的时候,多做一些梦,多经历一些快乐的事。
3
晚上和爸爸通话,又是无休止的催促。“你该考虑自身问题了,奔三的人了,你还能混几年。
没错,我们都在羡慕别人的人生。越来越多的同学有了家庭、孩子;有同学创业几年小有成就……以前不会觉得怎样,做好自己就行。毕业1年,2年,5年,时间越久,自己还在苦苦挣扎,没有方向,别人呢,好像走到了人生巅峰,过着你曾梦想的生活。
那天和朋友聊起曾经的同事,有个很优秀的女孩,曾是单位业绩优秀媒体人,后来考上MBA,去广告公司,直到最近去了国内最大的某地产公司。
这样的姑娘,目标明确,知道自己要什么,也够努力,顺利抵达人生每个阶段的目标。现实中这样的姑娘其实很多,她们在朋友圈里晒美食、旅游、化妆品,你以为这就是她们生活的全部?可你没见过她们没日没夜加班,别人在休息她们在充电。
我们拼了命想要活成别人的模样。
再也没有时间停下来审视自己。没有时间约朋友出来聊聊天。
谁知道,那句“出来吃饭”,包含多少情感成分,又包含多少“聊聊合作项目”。
我们把所有的时间和情绪沉浸在要让自己更手中拥有更多。
可是,亲爱的朋友,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心无旁骛的只是坐在一起叙叙旧,聊聊我现在过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