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孕育新生命的奥秘场所,而子宫内膜(endometrium)则是构筑哺乳动物子宫内壁的一层。
普通女性可能很少有机会进一步学习有关子宫内膜的基础医学知识,但子宫内膜的性质变化确实值得了解掌握,它不仅与形成月经周期有着重要关联,而且对受精卵的成功着床意义重大。
子宫内膜结构复杂,其中包含的细胞成分也多种多样,诸如上皮细胞、间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细胞等,都在此安营扎寨。
在雌孕激素的波动和干预影响下,各类细胞周期性增殖、分化、凋零,如果子宫内膜出现损伤或感染,将会导致结构破坏,出现子宫内膜纤维化,对胎儿早期的血供造成极大负面影响。
换言之,不孕妈妈所面对的困境,有相当部分的原因来自于子宫内膜损伤。
为了防范子宫内膜损伤导致的纤维化,医学研究者深入调查了历年病例,回溯子宫性不孕症常见的病理变化,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上。内膜基底层损伤常伴随有局部炎症,会引发薄型子宫内膜,表现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下降,使局部的血供恶化,最终导致内膜纤维化。
考虑到子宫内膜具备较高自我修复更新能力,医学工作者很自然地将这一特征与干细胞联系起来。2004年,研究人员首次从人类子宫标本内膜组织中提取到具备克隆形成能力的细胞,其可诱导分化成包括脂肪细胞、软骨细胞、肌细胞和骨细胞在内的多种类型细胞,这个特点与医学界的老熟人——间充质干细胞高度相似。
因而,为了修复子宫内膜损伤,是不是可以采取干细胞疗法,人为补入干细胞生力军呢?医学研究者已经做出了大胆尝试。
从骨髓中分离得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易于获取,培养周期短,被选用作动物模型试验的先头部队。研究人员从雄鼠骨髓中提取BMSCs后输注到雌鼠体内,并观察到受损内膜处富集有更多Y染色体阳性细胞,即出现了BMSCs的募集效应,并且内膜损伤处的纤维化程度有一定减轻,妊娠率随之提高。
另外的研究团队则发现,将人类的BMSCs通过小鼠尾部静脉或宫腔注射的形式移植,也能发现BMSCs在子宫内膜血管旁聚集,促进了内膜细胞的增殖。
医学研究者还进一步研究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经血间充质干细胞(menMSCs)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dMSCs),其对子宫内膜纤维化的修复作用是趋同的,或多或少都具有促进新生血管形成、降低促炎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水平下降、改善内膜心态、促进VEGF等细胞因子表达的功能。
除了干细胞直接作用于病灶的治疗思路,还有一类奇特的干细胞衍生物治疗方案也颇受关注。
间充质干细胞的外泌体(exosome)能够促进内膜腺上皮细胞的迁移,研究人员发现动物模型中外泌体不仅可以单独生效,而且联合雌激素使用同样可发挥较好的免疫调节效果。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不能全数存活,而凋亡的部分也能够发挥一定修复作用,例如将干细胞凋亡小体负载在水凝胶中,其仍然具有促进细胞增殖、控制代谢、调节免疫功能的特性。
医疗人员想方设法延长干细胞在宫腔内的驻留时间,想到利用胶原支架作为干细胞的粘附基础,胶原支架同时还可以联合外泌体应用,得到时效更久的内膜修复效果。
从动物模型试验到临床实践研究,再到成熟方案落地和推广应用,仍然道阻且长,但干细胞对子宫内膜损伤的机制将日益明晰。
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干细胞家族中来源最广泛的一支,具备免疫原性低、易于培养诱导的优势,假以时日,定将为女性提供更多健康屏障作用,其注射时机、生效部位、输运方式以及安全性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李紫薇.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通过miR-21-5p修复子宫内膜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23.
[2]刘姝岑,朱雪红,宾力,尹莉,黄少凤,陆丽妙,刘慧星,林忠.间充质干细胞在子宫内膜损伤修复中的机制研究进展[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33(01):84-92.
[3]季婉青.不同组织来源的细胞外基质比较及其在大鼠子宫内膜损伤修复中作用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22.
[4]辛廖冰.基于干细胞及其衍生物的肢原支架复合体的构建及其子宫内膜再生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20.
[5]代阳阳,辛廖冰,叶子等.干细胞在子宫内膜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23,15(05):47-51+75.
*内容为【干细胞精研社】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