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段很燃的岁月,特别是在衡水。每每和别人介绍我是衡水人的时候,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哇哦,国家教育大城。
我的高三大约只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在由于违纪被停课回家的路上,另一部分是在回校等待下次被停课的路上。即便如此,我抱怨过学校、抱怨过老师,却唯独没有抱怨过教育体制。毕竟,从我一出生,就是在这样的体制下成长。
我从没反对过应试是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因为如果这个条件不成立的话,为什么家长可以为了一个入学名额砸锅卖铁,为什么会有校长贩卖名额赚得钵满盆盈最后锒铛入狱,为什么学校的铁栏焊的越来越高,学生自杀的数量还是居高不下。
我认可应试教育,认可所谓的衡水体制,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的确是最大的跳板,高考对于我们已经做到了相对公平。
但是,直到今天,我从未注意过却在我心里根深蒂固的教育,观动摇了太多。升入大学以来,我一直积极的重塑、调整自己的三观,想方设法改变原生家庭、儿时经历带给我的问题观念。唯独教育观,我一直没有过任何想法,与其说是认可,还不如看作是麻木。
最近在准备教师资格证,书上给的正解永远是那么的伪善,毕竟,这和我接受的教育可差太远了。
逼小孩吃垃圾,带头孤立学生,很少以身作则,这样的新闻推送一天少则一两条,多则四五条。这就是所谓的师德吗?
我开始相信我的朋友因为自杀未遂转学不是矫情而是真的遇到了问题,就像电影里教导主任的养子。我开始相信奋斗是值得肯定的,但压迫不是。我开始相信当初休学也好开除也罢,我或许有词不达意的原因。
小的时候,一直为什么要好好学习,父母口中的前途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清晰。我初中曾躲在暗处观察每一个人学习的动机,有人是天生要强,有人是为了让父母满意,有人是天生聪慧,真没想好好学,但成绩就是不低。
有一次,我很尊重的一个老师让一个学习特别拼,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来读作文,题目是,学习的意义。
我当时很兴奋,或许他能给我一个答复。
“我看到妈妈满意的笑容,我想到以后会有一个在办公室里吹空调的白领。这便是我奋斗来的甘甜。”
为了一个坐办公室的工作吗?仅仅是,这样吗?说仅仅,并不是我瞧不起这样的想法,而是,有些不解。家长会他的父母说,她每天学到凌晨一点,逢考试必失眠。只是,为了这个吗?
面对不知道长大要干什么的马飞,父亲马皓文这样比喻:
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这个学生时代一直思考的问题,思考到深深的遗忘的问题,原来,答案在这里。
升入高中后,学校里类似于“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标语伸手可得。主任拿着分数低的学生超额的学费请很多“三岁丧父,七岁丧母,全靠死拼,走上双一流的人生巅峰”的大师来给我们慷慨激昂的演讲。
那时候,我有疑惑了,我为什么要考大学呢?为了有空调的工作?还是为了等价的婚姻?
妈妈跟我说,别想那么多,在能力范围之内,多考分就行了。
马皓文在破旧的屋子里问儿子
“你有没有想过长大要干什么?”,“清华北大啊,妈妈说的。”,“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等你长大了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解答,大学只是一个过程,不是目的,等我以后,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啊。
可能这就是大学的意义吧,不同于独木桥式应试竞争,不同于单调的填鸭教育,大学,学到的不只有知识,还有思想和方法。
我,想认真的感受这个世界,写我相信的东西。永远不会放弃思考,永远不认输。永远相信,人生最重要的并不是某个时刻,而是分布在,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