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观察自己每天的使用手机情况,基本上每天使用时长在8-10小时左右。就像上面这张图一样,这8小时里,一大半是在看b站或者抖音这样的视频。想想也挺可怕的,每天除掉睡觉的8小时,剩下的时间,竟然有一半在看手机。那还有多少时间去高效地工作,交友,谈恋爱呢。
观察了一下我身边的人,很多人也都查不到是这样。早上起来刷一个小时,上下班地铁上刷一个小时,上班摸鱼刷2个小时,吃饭的时候刷一个小时,下班之后刷2个小时,上厕所的时候刷一个小时。你看,刷手机竟然成了无时无刻不在做的事情。而这些刷手机的时候里,很多人像我一样,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看视频,抖音,b站,腾讯视频,成了使用市场最多的软件。
和刷手机看视频相比,读书,对大部分来说,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即便算上用手机读书,比例也非常小。更别提能有人静下心来,在一个安静的空间里,读一本好书了。
我上次回家,18岁的侄子拿着手机看视频,一看一下午,一整天都没跟我说几句话。后来我问他在看什么,什么时候考试,要多读些书之类的。侄子理直气壮的跟我说,现在谁还自己看书,考试什么的都有老师视频讲解,讲的还非常好。然后他给我看一些他看的视频,有讲解习题的,有讲历史故事的,有讲大学生活的,有讲如何读书的,有讲做人道理的,有讲哲学思想的,还有讲各种生活的。
然后我有些明白了,对大部分来说,其实根本不用自己读书。这些视频,代替了他们亲自读书,
可是,能真正代替吗?
我之前看孙皓晖的大秦帝国,总共6部,前后看了我整整半年时间。后来拍成了电视剧,我只用了半个月就看完了3部。如果我没看过书,我会觉得电视看得非常爽,但是看完书之后发现,总是觉得电视上缺少了某种东西,不能直抵灵魂深处。
其实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那个思考的过程。读书读到爽处,可以掩书遐想,可以踱步沉思。读书是一种慢思考的过程,可以让你慢慢地沉浸到作者构造的世界里,可以通过文字与作者跨时空交流。有时候一个字,一段话,都会让人拍案叫绝。一本好书,能引发人主动思考,能给人不断探索的欲望,让人去寻找真理。而视频却不一样,视频是快节奏,往往会在短时间里刻意制造冲突,转折,这样才能吸引人,但是也不给人思考的空间。特别是那种随便一个人就出来讲道理的视频,那是一种灌输,很多人就觉得他们讲的很好,却不知这些人的道理底层逻辑都有问题。有些人不喜欢看书,但是喜欢那些视频讲述,或者看电视剧,其实视频呈现出来的,很多时候不是原作者的观点,而是视频制作者的观点。这种二道观点价值几何,还需要观看者自己能够判断。
我的书架上面两有本书,放一在起看特别意有思。一本是《天龙八部》,一本是《科比自传》,两本书讲的东西某种程度是看对立的。《天龙八部》讲“众生皆苦,求而不得,要戒人掉性里的贪嗔痴”。《科自比传》讲要“一直努力,永不放弃,直到成功”。人生有时候实确很难把握:又要放下执念,又要忘不初心。多读书,你就会发现,很多时候,人生本是两难,没有非此即彼,没有绝对正确。我们有时候必须得接受不公平,接受对立面。读书的作用或许就在此,让我们看到人性的恶,社会的险,但依然能够接受现实,能够坦然面对。我有时候也看一些视频,有些视频主的观点要么很偏激的,要么不完整,要么逻辑有问题。有些视频讲秦始皇,说秦始皇是暴君,却忽略了千古一帝的伟业,有些视频讲婚姻,给夫妻出各种招,却忽略了每个家庭,都有他们不一样的背景。这些短视频,吞噬了我们的独立思考,让我们越来越焦虑。
再看看每天手机的使用情况,还是要多读书吧。当然不排除有些视频质量还是比较高的,可以看一看,不过也不能占据那么多的时间。而且我觉得选择一本好书,应该比选择一个好视频容易,因为很多经典的书历久弥新,什么时候读都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