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给你说下,我昨天的语文测验一般,好像错了几道题…”孩子语速平常地说着,“没关系,仔细总结很重要,下次再认真些。”我也淡定的回复着。他真的平静,我真的淡定。如果你是一个家长,会不会羡慕我们的和谐?其实两年前,亲子关系远恶略于此。
说到这儿,我的脑海中不禁再次浮现出那天的情景…
“妈,我在这儿”,孩子在放学的队伍里高兴的呼喊着我,看得出,他脸上写满了放学的激动和见到亲人时的放松;“这儿来,我在这儿”,我也配合着回应,距离近了后,我的第一句话是:今天在学校怎么样?“考试了,差不多,91”,不等我深入问,孩子已经按照以往问题的套路说了我想问的。“才91啊,周围人都多少?”,“你看看,才小学,怎么能低于95呢,啊”,回家看到试卷,继续补刀:“你说说你,这么简单的题,怎么说怎么错,脑子长人家了吧…”,再回想,孩子的快乐就在那瞬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深深地内疚,大大的不自信,以及很久不能消失的心理阴影,正在我举旗高论时,先生的一句:“行了,你小学都考多少分?少说两句不行啊”打断了我,短暂的安静后,传来孩子的低声哭泣,应该是他爸说出他心声的释然,和我对他批评的无奈。那时的我像个泼妇,演绎的是一个不讲理,爱唠叨的妈妈,孩子碍于能力不够还无法反抗,见我安静后,孩子反到过来安慰我说:妈,你别生气,下次我一定认真。不得不说,那一刻我是震惊的。被先生嚷过后,反而是孩子来安慰我。我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影响?
当晚,夜深人静,我独自坐在书房,静静的流泪,静静的想,我到底怎么了?耳边响起先生下午的话,我还真是仔细回想了一下我的小学,是,我应该勇敢地和自己承认,当年我也学的一般,成绩忽上忽下,被揍了好多次,和父母吵架很多次,反抗了很久,以至于自己信心不足,远景展望不够,外表坚强,内心脆弱又没自信。为啥我要把这种恶性循环延伸到我的孩子?不应该,太不应该,为啥让孩子为了我的虚荣和高兴而努力?第一次,我如此坚定的要改变我自己。
是的,我决定改变自己,和孩子建立真正的情感联结。过程很难,但很有必要。第二天,我退掉了让孩子应接不暇的各种课外班,征得孩子同意后仅保留了英语外教一对一和羽毛球;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我也放下手机,坐在孩子旁边安静的看自己的书,在他有需要的时候一起讨论哪怕一道很简单的题;周末,主动约儿子看电影,逛书店。慢慢的,惊喜真的出现了,他会主动与我谈一些问题,愿意并主动分享学校的喜怒哀乐,遇到困难从不介意和我分析,有时也会纠结,也会流泪,但是我不再像父亲对我那样,不允许哭,相反,我安静的看着他,甚至在他说到激动处时,陪他一起哭,体会他的伤心,再分享我的感受。情感的联结让我们的关系超越了母子这一简单的亲情关系,更多的,我们是朋友,可以互相敞开心扉的好朋友。于是,也就顺理成章的出现了开篇和谐的一幕。
育儿路上,家长们都有一段心酸坎坷的历程,心力交瘁。仔细回想,家长自我绑架的成分更多一些,是家长太追求社会效应,是家长太焦虑孩子的未来,其实,是家长们多虑了。放下自己,放下所谓的为孩子规划的未来,还孩子一个真正快乐又积极上进的童年,让孩子带着坚定的信念,勇敢面对困难的信心,解决问题的决心,将会是送给他们的,最好的成人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