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到阿克套KKM工区,现在已启动有三套机组,配备有三个队伍,现场只有中方人员4个人了。我们雇佣了当地哈籍员工有100多人,从今天开始我将要和这些哈工整日生活和工作为期三个月了。为了克服中方人员的用工成本,当地用工基本实现是实现当地化,采取“以哈治哈”的运行模式。中方人员全为管理人员,平时主要对哈方整个生产运行、安全过程进行实施管控与监督。但对于中方人员面临着困难与挑战也不少:
1、员工整体素质不是太高
当地员工相对于国内员工优势就是用工成本低。但其整体劳动技能比较缺乏,他们大多从事劳动密集性行业,对于稍微有些技术含量的工序,通常还是需要中方人员参与。他们的依赖性比较强,很多员工不原意自己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需要我们下一步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力度。对于复杂机械的操作与维修,复杂工序的执行,他们通常显得无所下手。在这个时候,很多在中方人员看来很简单的问题,他们都要事无巨细地上门来请求中方人员处理,这无疑给我们增加了很多工作量。
2、员工劳动效率极为低下
甲方要求现场24小时不停施工作业,采用二班倒,15天一次轮休制。相比之下,国内的工人比他们的劳动强度大得多,“白加黑”哪是经常的事。但是你要求哈籍员工这样为你干活,就算你给你加班工资,他们也不原意干。这个时候就需要招更多的当地工人作为储备使用,要随时要准备有些工人由于各种各样的特殊情况,不能按时上班。这些工人在上班的过程中,也不是完全处于在岗状态,时不是他们要选择时间休息或者喝茶等,他们的生活与工作节奏,就是这么不紧不慢。你就是遇到什么急难险重的事,他们还是这样“从容与淡定”,如果从单个劳动效率来看,国内工人效率不知道要比他们高到哪里去了。尽管我们也制定了奖惩规定,在必要的时候,也能解雇劳动合同,但是当地劳动合同法还是偏向本国公民,在动用这一权限的时候,有时候也得非常慎重,整个辞退工人程序与手续办理也是非常复杂。
3、中方人与哈籍员工有着文化交流的差异与困难
中方人员大多不懂当地语言。哈籍员工是以说哈语为主,部分员工还不懂俄语。一般需要通过翻译交流。翻译也是雇佣的当地哈民(中国移民过去的),会说中哈双语了。这翻译通常有时也会象着当地人,这里面难免会有翻译上存在的误差。甚至由此造成各种误会和不必要的麻烦。从某种程度上讲,中方人员甚至会受制于这个不起眼的“翻译”。要是翻译在里面从中挑拨与作梗,可能我们还蒙在鼓里了。
这个工程还处于初期运行状态,中方人员与哈籍员工还处于磨合状态。还需要与我们主动适应于哈国的管理模式、法律合同和文化差异。希望我们早日能够克服这些困难,尽快让工程运行和哈籍员工管理走入正常轨道,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