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不可避免的要学会和别人相处,学会和别人一起生活。如果孩子缺乏和别人交往的能力,那么就势必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阻碍。
然而很多家长会错误地以为孩子越早交朋友越好,一旦孩子表现出不愿意与别人玩耍,就会怀疑孩子是不是有什么情感方面的障碍。
其实,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特点,在交友这一方面家长们千万不可操之过急。
如果你有孩子,一定要教他如何交友
3岁之前
建立亲子关系才是重点
孩子3岁以前的认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还没有“朋友”这个概念,但这并不表示孩子就不需要陪伴。
相反地, 在孩子3岁以前,父母的陪伴、引导,可以有效、积极的帮助孩子以后更快的适应和过渡到新的环境,对孩子的性格形成、社交能力的养成至关重要!
0-1岁
对一岁以前的小宝宝来说,家长是他们唯一的情感诉求,是他们认识世界的“桥梁”。
当宝宝出现哭闹、不安、害怕等情绪时,家长及时的安慰可以很好的帮助宝宝建立安全感。
而安全感是孩子各方面发展的基础,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对孩子的情绪认知和对情绪的自我调控影响巨大。
日常生活中,家长的抚摸、妈妈的拥抱、亲子间的肌肤之亲等,都能够很好地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1-2岁
一岁以后的宝宝虽然具有一定的辨别和行为能力,但是“交朋友”对他们来说还为时过早。在他们眼里,一个跟自己年龄、体型相仿的孩子,就和一个电动玩具没什么却别。
而与家长的互动、交流则更能激发孩子大脑的社交能力。比如当家长要给孩子换尿布的时候,说一句:
“我们宝宝要换尿布喽,妈妈先去洗洗手,宝宝在床上乖乖等妈妈哦。”
这种互动性的交流能够很好地帮助宝宝建立语言的互动性和一致性,为以后的社交行为打下基础。
2-3岁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看到同龄的小伙伴会表现出亲近的意愿,甚至会模仿对方的行为,或者抢夺别人的玩具,这些行为都是孩子社交大脑发育的表现。
但是由于他们还不懂什么是“分享”、“交换”,所以“交朋友”对他们来说还谈不上。
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参加一切集体活动,帮助孩子提高社交参与意识。
多跟孩子做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了解配合、陪伴带来的好处,体会到一个好的社交行为给人带来的舒服的感觉。
3岁以后
学会交往得到快乐
3岁以后,大部分孩子都要上幼儿园了,入园就意味着孩子将要离开大人的庇护、独自走进社会。那么,这时候交朋友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小孩子来说,如何交朋友以及选择跟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则需要家长的细心引导。
01
创造良好的交友氛围
交朋友最重要的是要走出去,融入到外面的环境。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去楼下小区、公园、游乐场等场合,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人。
同时家长也可以邀请小朋友来家里做客、组织孩子们一起外出野营、游玩等,增加孩子们接触的机会。
要知道,男孩子有时候会因为一个你有他没有的变形金刚型号就变成哥们;而女孩子可能会针对芭比娃娃的一件裙子颜色谈论半天……
02
家长给孩子做好榜样
有的小朋友在看到同龄人玩耍时,也很想加入,但是往往不知道怎么开始,这时候家长就可以亲身给孩子示范怎么主动交朋友。
比如当孩子想和朋友们玩耍时,家长可以主动的地说:
“我可以一起玩吗?”
“我们一起玩好吗?”
“我想加入你们,好吗?”
......
慢慢的,孩子就学会了如何主动加入一个群体。
除此之外,家长平日的交友方式,也都是孩子日后待人处事的榜样。
如果大人热情、乐于助人、外向开朗,那么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大人身上的这些品质,成长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03
鼓励孩子学会沟通
小孩子在一起玩耍,难免出现磕磕碰碰、吵架拌嘴的情况,这时候家长应该先细心观察、分析情况,然后鼓励孩子们自己去沟通、解决问题。
如果惹朋友生气了,就要学会跟朋友道歉:
“对不起,请原谅我,我们以后还是朋友好吗?”
如果别的小朋友跟自己道歉,也要学会原谅别人:
“没关系,你不是故意的,我们还是好朋友。”
家长平时也可以多和孩子角色扮演、以朋友的身份引导孩子去鼓励、赞美别人;如何委婉的向别人求助、增进对方的好感等。
这些都是孩子以后人际交往中很重要的沟通技巧,是孩子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04
尊重孩子交朋友意愿
有的孩子比较慢热,总是喜欢一个人玩,家长总是很着急的想让孩子快速融入到外面的环境,熟不知,这样做反而适得其反。
无论何时家长都应该记住:交朋友最重要的前提是孩子自愿、而不是强迫。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不要让孩子一味的去迎合别人而假装做出喜欢的样子,如果没有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人玩也没什么。
毕竟“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嘛!
教育家孙云晓曾说;“家庭教育的实质是改变父母自己,而这种改变的关键就是自觉自愿地与孩子一起成长。”
想要教会孩子交朋友,家长就要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孩子真实的情感需求,而不是一味地将孩子“推出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