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的《巨婴国》目前是属于禁书的,早些时候入手了一本,目前公开渠道是买不到了。列入违禁,总归是有理由的不是,据说是因为太过“黑暗”。
我们这些非专业心理学出身的人,去看精神分析,或者说心理动力学,目的不外乎两个,一个就是增加见识聊做谈资,二个就是能够自我剖析解决问题。
精神分析是一门寻求精神自由的学问。鸡汤文、成功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流行,经常给出一些案例,让你能够幻想把成功人士的故事往自己身上套,很积极、很正能量。有人会说积极、正能量不好吗?好啊,当然好,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看完一篇鸡汤文,感觉热血澎湃,这个牛人的成功原来如此,我也要这么做,我也能这样、成功学大师的课刚听完,就整个人都燃烧起来,成功原来如此简单,他们能够做到我也能。然后,没两天,很多人还是继续泯然于众。日子该怎样还是怎样,治标不治本。
比如为什么要自信?有些大佬跟我说过,年轻的时候要学会吹牛,吹着吹着自己就牛牪犇了。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自证预言,我觉着很简单明了的解释了自信的必要。
把牛人的路子往自己身上套了一下,咦,还可以哦,跟我挺合适的,然后相信自己,这跟自信是两码事。更多人的自信是处于混沌无明的状态。荣格评论认为东方人的心灵发展水平远超西方,可能这只是极少数的个体情况,从更多更广的范围来看,可能并非如此,很多时候最低的境界和最高的境界常常看起来是一样的。
正确的状态应该是,不管外界的环境如何变化,知道自己的目标,经过深度的自我剖析发现出人生的终极意义,持之以恒的去努力朝着目标一点一滴的积累,脚踏实地的前行,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曲折前行。
鸡汤文、成功学会告诉你,你现在就是屌丝,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也告诉你为什么你现在会变成这样,还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去改变,都不结合你的具体情况,直接就教你怎么做了。科学心理学不会,只会告诉你这个现象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但是不会告诉你怎么做,世界上没有一片树叶是一样的,每个人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分析适用。
什么是巨婴?
巨婴,一个个体,在身体上已经发育为成年人,而在精神上还保留着婴儿般的思想、情绪和行为。
特征包括:
自我意识狭窄,无法预知自己的言行对他人可能造成什么影响;
人身依附,使自己成为他人或者机构的一部分,丧失或出卖个人良知底线;
在人际和社会层面,为了操控而操控,无法施予爱或享受爱。
可能因为书中例举了一些“中国式”的原因,显得有些刺眼。比如,中国式好人:他们看起来对人很好,但感情是淡漠的,缺乏热情,并且总是伴随着孤独,跟你的接触都是浮于表面,心与心的碰撞几乎没有。还有中国式的婆媳关系,妈宝男(其实男女都有),中国式的爱情等等。
作者给了一个很是犀利的论断:中国文化的实质都在找妈。
中国文化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被贴上男权的标签。标签文化很有意思的,只要贴上了标签,不管事实是否确实如此,演变到人们面对被贴上标签的东西,观念里一致认为就是如此。
中国文化确实是男权主义么?从根源上来说,现代社会的源头都是母系社会,原始共产制与平均分配劳动产品的经济制度下的产物。深入的看下去,其实更多的仍然还是母系文化。
我们看美国的影视剧,父亲是绝对的主角;中国的影视和寓言,妈妈是绝对的主角。在社会层面上,我们是男权社会,在家庭层面上,是母系社会。
中国式的爱情就是在找妈。很多女生找对象都吐槽碰到了妈宝男。妈宝,顾名思义就是什么都听妈妈的,什么都以妈妈为对,什么都以妈妈为中心。妈宝男不是女人制造的?本质上来说,男人在找妈,女人也在找妈。网络上各种女人应该找什么样男人的段子文章,总结一句话:把她当婴儿一样照顾,无微不至;将她当女神一样崇拜,绝不说一个“不”字。
一个典型的中国女人,无论她外在看上去如何,都难以避免内在的安全感匮乏。很多时候选择一个对象,女人给出的理由是这个男人能够给她一种安全感。什么安全感?大多数人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是单一的物质化界定,比如房子,车子。没有房子就不能结婚,网上都在调侃是丈母娘推动了中国的房价。对于在婚姻关系中没有爱情的人,周围的朋友家人都以过来人的姿态规劝,不要贪心,世上难有两全事,不可能得到一切。这是第一层面的。
更深一层面的,是精神上的安全感,控制欲。缺乏安全感的人,都会渴望控制周围的一切,特别是自己的生活。谈恋爱和结婚本质上应该是两回事,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会把它混同起来。恋爱中,追求自我圆满的动力,远胜于所谓的门当户对,甚至幸福快乐。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俊男配的不是美女,美女配的也不是俊男。人就是如此的矛盾,女人说起妈宝男的时候,咬牙切齿,发誓永远不和这种人搅和一起。但这种男人一开始有一种好处,对于缺乏安全感的女性有致命的吸引力,好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