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不变就是变。从出生到死亡,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经历改变。改变看起来很容易,但当我们有时朝着某个目标进行努力时,总会遇到很多阻力。这种阻力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我们内心。我们会把问题归结于难以控制的环境、充满敌意的社会、世界的不公平,因此停止了发展的脚步,在原地痛苦地徘徊。
那么,阻碍我们进行转变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呢?
心理舒适区
平时我们经常会说,要走出心理舒适区,那么,什么是心理舒适区呢?
有人认为心理舒适区是指舒适的环境,比如,当人拥有一份安逸稳定的工作后,虽然没有很强的成就感,但在舒适的环境中,不想面对困难,挑战自己了。那么这个人就处在心理舒适区。
但实际上,心理舒适区并不意味着舒适。有时候人处于痛苦、艰难的环境中,仍然不愿意改变,这也算是一种心理舒适区。因为人们熟悉它。
心理舒适区为什么使人无法改变?
心理舒适区能带来最大的好处是控制感。真正的心理舒适区不是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熟悉的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它的本质是熟悉的应对方式带来的控制感,这个控制感让我们难以改变。这也是我们难以摆脱旧经验,接纳新经验的最主要的原因。
该如何应对?
走出熟悉的环境,并不代表走出了心理舒适区。只有改变应对方式,才是真正走出心理舒适区的有效途径。
当人们越是受到威胁,就越需要控制感,就更容易固守自己已有的应对方式不放。走出心理舒适区要求我们放下以前用来应对焦虑的武器,重新面对焦虑,找到新的适应方法。
应对心理舒适区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是行为方面的应对,就是对具体事情的反应。比如,工作学习中遇到难解决的问题时,是选择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还是选择拖延。第二层是内心情绪方面的应对。比如,小男孩的玩具被同伴抢走,男孩哇哇大哭,妈妈是接受孩子的情绪,想办法帮孩子排解情绪,解决问题?还是不允许男孩通过哭来表达情绪?前后两种应对情绪的方式完全不同。
走出舒适区的方法如下:
一、小步子原理: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小步子原理是指在改变的路上迈出小小的一步,获得一个小小的成功,通过不断取得小成功来积累经验的好处,为下一步行动提供心理动力,它的重点并不是结果,而是此时此地的行动,专注到当下能做的事情上。核心思想是:努力控制你所能控制的事情,并接纳你不能控制的事情。
二、培养“环境场”:让新行为变为新习惯
虽然小步子能带来大改变。但有时候,即使迈出了改变的第一步,也很容易中途放弃。毕竟人是在一定的关系和环境中生存的,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改变是否能够持续。
“环境场”是指包含大量行为线索的环境,比如到了办公室想工作,到了餐厅想吃饭。“场”的第一个力量来源是他人在这个空间里的行为。例如,别人都在认真学习,这个环境自然会暗示你也要努力学习。而“场”的第二个力量来源,是我们以前在某个空间里的行为。例如,坐在书桌前就会做与工作和学习相关的事情,而看电影时就会坐到沙发上。“场”可以应用在各种改变的场景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让改变只在某个特定的空间里发生,这个空间就有了记忆,它就会变成激发和调动我们的环境场,变成储存美好新经验的记忆银行。
三、情感触动:改变最重要的动力
改变需要情感的触动。
我们习惯的方式是用焦虑、恐惧的方式来促成改变,因为焦虑和恐惧力量强大,容易被激发和控制。比如,家长会用批评的方式使孩子听话。但是焦虑和恐惧不仅不能促进人的改变,还会导致内疚、自责和拖延。而爱和期待才是能触动人改变的力量。我们在爱与期待中,形成自豪感和对自己的期许,把压力变成动力,从而形成内内驱力,促使自己的行为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