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回忆有时令你嘴角上扬,有时令你潸然泪下。
毕业后,一头扎进了大城市,不仅年味淡了,节味也是如此。
我的家乡在山西的一个小县城,日子安稳平淡,街坊四邻见面,总要打声招呼,坐下来,聊个半天闲话。这样平静的琐碎里,节,是件很隆重的大事。
不仅过大节,如端午、中秋也要过,每次过节,都是足足的一顿忙碌。
提前两周,母就就开始准备食材,先是物色新鲜的粽叶。节日临近时,总是有小商贬来卖粽叶、粽米、红枣。虽然天天有,但买到扔不多,有时是嫌贵,有时是嫌不好,总得买个两三次左右,才可以准备齐全。
唯独不用买的就是捆条“马莲草”,具说北方人包粽子,从不用别的捆绑,只用马莲草。
马莲草俗称马莲,也叫马蔺,还叫马兰,是一种鸢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家乡常把它种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垄边路旁。有点儿地方,它就能生长。无须施肥,不用浇水,甚至不用理它,总能长得郁郁葱葱。马莲没有枝干,像草那样丛生。叶子也不宽,最宽也不超过一厘米,但却能长得很高,有的马莲草能长得齐腰深。每到盛夏,马莲草会抽出花梗,开出紫花,结出像小棒槌似的果实。到了秋天,人们才想起它,把它的叶子割下来晾干储存。当需要用它捆粽子时,只须将它泡透泡软,任怎么捆绑都不易拉断,使包好的粽子再怎么煮也不会破裂”。
当所有的食材准备好,母亲会和邻居家几个妇人一起,边包边说些闲话,无非就是今年的粽叶比往年好或不好之类的,再分享往年怎么做好,今年还得这么做。
看着她们将粽叶卷起,先放入一层米,再放入一颗红枣,再放入一层米,撩起些清水将米冲净按实,将粽叶折绕过来,用马莲绳扎紧,还用嘴咬住马莲绳的一头,将粽子捆扎结实,一只四角粽就包好了。坐在小板凳上的我,看得目瞪口呆。那时候还小,母亲只许我们看,不让动手。每年大概要包200个。
最后一步就是煮熟,煮有很大的学问,时间、水量、火候都要掌握好。首先将包好的粽子放入直径一米的大铁锅,上面还要盖一块石头,以防煮烂。由于是生米很吸水,水要足够,一定要冷水,这样随着水温的升高,粽叶的香味会慢慢渗透到米里,煮出的粽子会更香。看着母亲守在灶火旁,被气蒸湿的头发,永远的存在了记忆里。
第二天一早,母亲便早早起来,开锅把粽子拿出来,等待着我们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满满一大锅,最后所剩无几,农村里人情往来特别多,也许这就是“远亲不如近领”这句话的由来,母亲向来讲究,这些讲究也耳濡目染了。
记忆中的大时小节,母亲总是忙碌的,这种平静生活中突然的忙碌,就是节的味道。
打小就喜欢糯米类食物的我对粽子当然是不可抗距。由于现在生活越来越便利,传统的习俗己慢慢消失,不用等到过节就能吃到想吃的食品。前天几天接到母亲的打来的电话,询问端午要是能回去,她就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