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破站看了一段希特勒的演讲,很有意思,他是个很狡猾的演说家,也是个极为敏感的曾经的艺术从事者,两者对他的事业都起了很大助力。
演讲用了先抑后扬的方法,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在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充分调动起人民的愤怒情绪,将德国的战败和惨淡完全归结到魏玛政府的自私无能,和世界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贪婪没有远见身上去,将德国人民从思想包袱上解放出来,创造了一个允许德国人(或者说自己)所欲为的心理条件。
然后,利用自己曾经从事艺术学习的经验和敏感性,让民众认为自己完全被他理解和包容,巩固心理上的信任。
最后提出解决办法,前面所做的所有铺垫都让这个解决办法听上去无懈可击,并且合情合理。
措辞上反复使用大量类似民族、国家之类具有整体性的词语,使用应该、必须、绝对等等不容置喙的词语,让经历长期战乱内心惶恐的民众得到稳定的归属感,进一步强化民族情节。但是也少量地运用了“虽然也不能保证…”“虽然我也不知道…”等话术,暗示自己言论包含理性和客观性,并不是纯粹站在主观立场上。
这个演讲虽然看起来情绪感很重,实际上被精心设计过,在某方面说甚至超越了时代的局限。
因为现在的时代,尤其是国内,很多人也缺少内心的从属感,充满了动荡和茫然,急需一个强有力的立场作为行事依据。这就是为什么网上充满了二极管,而新兴的deepseek会被当做生活上的罗盘。这样的人听到希特勒的演讲,很难不产生认同。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他的见解确实不乏真知灼见,然而,更重要的是然而,在一个人说话时,不应只注意内容是否合理,更重要的是辨别出对方的动机。
回看历史,会发现类似的很多有名辩客,或者说佞臣,说的也都是大实话,这就是为什么能蒙蔽一些平庸的君王,因为他们的动机由于过于富有技巧的演讲方式被忽略了,或者淡化了。放在现在社会就是高级pua的原型,会极尽所能模糊自己的动机,从而让人刻意忽视潜在的风险。
拥有极强的共情能力,又掌握了煽动的逻辑,同时拥有使命必达的野心,这才是希特勒一类人的可怕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