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丘的斜坡上,就如同小模型一般整齐地排列着墓碑和骨灰塔。人类的死总显得过于沉重而巨大,有时候实在叫人难以接受。但是猫和狗的死其本身甚至都有一种可爱的感觉,而让人能够用爱来面对。仿佛就像是能够轻轻搂入怀中一般。
——东良美季《猫的上帝》
一本写猫的生病治病死亡故事的书。看到五十页的时候就不想看了,却在六十四页发现了这段话。
说起来并不起眼,显然作者没认为它好,不然会单独一页放在章头,但是,相比之前那些让话来,大概只有这一句是写得最好的了。
之前的那些,凭借着生命逝去的悲怆,虽然难以不被感染,却能清清楚楚地感觉到,这个作者文笔不咋地,尽管我相信他确实爱他的猫,但他对我的传达,是有距离的,换言之,我不相信他,因为他不够真诚,我觉得他在作。
就跟现在的电视剧和网络小说一样,能让人哭的作品不一定就是好的。这不取决于词藻的华美或文艺,只是一眼看穿,没有重量罢了。
真正好的句子是需要沉淀的,不是反复修改雕琢而只是沉淀,就像是跟自己说了无数遍的话,有一天不经意间蹦出口来。那种真诚,就像自言自语,但是那种倾诉的渴望,又是发自内心的。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有句话,“那时候我们都忙着恋爱,哪里还有时间恋爱?”
纪伯伦说:“在你不能再在你心的孤寂中生活的时候,你就要在你的唇上生活。”
华兹华斯说:“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
所以,我一向不看好急着说的话。因为为了说而说的话,多半都不是什么真言。就像那些每天强制自己写一千字的人,真的学得会写作吗?也许会,成为一个在网上教写作的写手,自以为自己能写,却永远跟经典不沾边。
回到这句话来,其实我并不赞同作者的看法,也不认为这句话经典。但我喜欢这种方式,轻飘飘地表达却没有轻飘飘的情感。
可能我觉得比起抱住死者哭天抢地,若干年后回忆起来的淡淡一笑更有爱意吧。然而传统的想法并不是这样,就像作者说的,人死得过于沉重和巨大,也许许多人都会相信这句话,但在我看来不过是种表象。中国的白喜事丧歌道士日夜闹腾,古时候还强制一哭二哭三哭,果真人们听了就会沉痛么?自己造势罢了。越是想显得沉重巨大,就越会有余华那样的人在耸肩。仔细想想中国人爱摆酒席爱生一大堆孩子,都是在造势吧,因为人情真的很冷漠,每个人都没有存在感。然而用热闹来掩饰自己的孤独,用繁殖来阻止遗忘的方法,都不过竹篮打水,画饼充饥罢了。
白先勇说他从红楼梦里学到很多,我不知道他学到了什么,大概没有干货和鸡汤吧,在我看来,只有那种繁华落尽一场空的虚无,才是红楼梦的专长。因为这个感觉至今还没有哪本书比《红楼梦》传达得更强烈。大概也只有中国这片土地才能产生红楼梦这样的作品了,这是个太容易寂寞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