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人民ri报》,“上了985/211才知道,读书无用论是骗人的”,文中首先说是“你身边人的优秀程度会影响你”,北大的某一保安某天正在值班,看到一位老人骑车过来,到门前下车,对他道了声“辛苦了”,于是保安受宠若惊,重新学习,发奋图强,最终考上了北大.....”
1 哈佛的毕业率为87%
2 伯克利为67%
3 北大退学的也不占少数
“在美国,能够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录取的前1%的学生,有一半会被哈佛大学拒绝掉;前10%被录取的人,可能只有20%能达到哈佛的录取标准。但是反过来,被哈佛录取的学生几乎100%都会被伯克利录取,这说明两所大学的学生在入学时的水平还是有明显差距的。
但是毕业以后,从伯克利毕业的学生中,前1%的人不仅不比哈佛的平均水平差,甚至和哈佛最顶尖的学生相比,也毫不逊色。” - 《硅谷来信》 吴军
你身边从来不缺乏优秀的人
先不说居然还有校长骑自行车,不知是发生在哪个朝代的事情,反正俺大学四年都没见过校长,校长这个物种属于只可远观,从未有过交流,更别谈一个区区的保安了。不说校长,系主任、导师,国内学生有多少能有幸和他们近距离接触呢?
然后我们来看下北大录取人数
河南考生的录取比例为万分之五,这位保安一没北京户口傍身,二没高中学习环境,居然能突破重重障碍考上北大,真是天赋异秉,堪称保安中的战斗机。
秉着刨根问底的精神,我们稍稍调查了下,发现他考的其实是自考成人大专,而且毕业后还是继续从事保安
这位保安奋发向上精神确实值得敬仰,但北大保安至少上百吧,此外还有打饭阿姨,行政后勤,他们又有多少能够考上大学,甚至考上北大的呢?
当然,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一流大学圈子固然是棒,学生都是来自各地方的顶级精英,但二流大学难道就没有奋发向上的群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任何地方都有奋发向上的人存在,而且,只要你自己有才能、有能力,自然身边能聚集一些奋发向上。
米国的伯克利大学,每年要录取包括本州在内的10000+学生,而且由于是政府拨款(没钱),老师奇缺,每堂都是200-300人的大课,专业面极窄,课程极少,唯分数为高,考试不及格就滚蛋,和国内教育几乎一样。
虽然入学时水平相差很大,但一年后,学生自然会形成一个20%的精英圈,他们知道大学不是上课和考试,而是为将来人生所做的准备,于是他们对上课之外的新鲜事务充满兴趣,积极投身各种社会实践,早早的就参与各种项目,互相激励、鼓励学习,并能收获成功。在硅谷,基本只有MIT的学生能与之比肩。
而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学也有一个20%的垫底群,学生们也相互影响,于是这群人基本都会退学。
即使你进了一流名校,你周围都是nb的人,倒有可能产生反向作用。进了北大之后,看看周围,全是X省的高考状元,或是具有良好家庭背景,精通5门外语,吹拉弹唱无所不会的精英人群,是不是会会产生小小的自卑呢,而你万一是从某个小城市来的,除了读书以外什么都不会,宿舍的小红小明却冬天去夏威夷冲浪,热天去阿尔卑斯滑雪,出入各类高大上的场所,酒吧、KTV无所不精,而你却只能偏安在图书馆一角默默的看书。我们著名的俞敏洪老师也苦中做乐的回顾大学生活
你身边优秀的人是会影响你,但如果你足够优秀,你必将吸引到优秀的人。
名校出身职业发展、薪酬待遇并不一定就好
就拿北京、上海的一些名校而言,由于学校品牌过硬,很多学生都进了国企、500强外企、金融事业单位。稳定、福利好,但流程繁琐,技术落后,基本进去了后就很难跳槽。
反而学校稍微差点的,找工作困难,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反而会进一些更灵活、技术上更激进的民企,能够成长的更快。我们耳熟能详的阿里十八罗汉,其实就是当时找不到好工作嘛,只好到阿里去了。而反观之前到500强外企的、到国企的,年龄偏大后,技术无力,跳槽无能,只能任人宰割了。
今天企业大佬又有多少是名校出身呢?一流大学是可以带来知识和人脉上的便利,但恐怕也并非决定因素吧。
格力的董明珠毕业于“芜湖职业技术学院”,35岁时因丈夫病逝给家庭带来巨大的负担,加入了格力,结果2年后在安徽的销售额达到1600万元,达到整个集团的1/8....直到格力董事长,还有马云、马化腾,也都不是一流大学嘛。
我们教育体制的最大缺陷是妄图用一刀切的方式来断定一个人的优劣,进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最大的大学,而后进入高大上的投行、BAT、央企国企,而三本毕业的人只能进末流小公司,拿5、6K的薪水。
但慢慢的,情况会发生变化,进投行拼死拼活的受不了那个压力,会辞职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学历还ok的进了大公司做格子间的码农;而一些折腾能力强的人反而能每月赚几十万。
离开了封闭的学校,人们往往会向他最擅长的方向发展,平凡的人趋于平凡,平平无奇的人反而能做出了超越他水准的事情。
名校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
而且,进名校的就一定是有才华么,就真的是因为能力出众么?只能说是得分能力强、父母家庭给的压力大,况且,即使上了名校,可能也并不快乐。
在知乎《被北京大学劝退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中》中就写到,“回想十几年前从北大退学,实在是一种解脱。作为当时北大里出国率排前三的化学系,要学的东西难度确实不一般。而我对化学其实没有特别的兴趣,也不是教材看一遍就懂的学霸,再加上没有努力的动机,根本就是看天书的感觉。最后就恶性循环了,【开始没学好→落后→没动力→更学不好】,心理严重不健康,退学后,找了份游戏测试的工作,才慢慢开心,终于从痛苦和压抑之中走出”。
当你在一个并不适合你的环境中时,痛苦带来的也只有痛苦。
定义你最终归宿的,一定是你能力和欲望综合的那个真实的你,而绝非XX名校
即使你进入了名校,如果专业、环境不适合你,那么你会生活的很痛苦。
或者你学校不咋样,但你有一颗敏锐而不安分的心,你也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