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梦,离别,老
作者写了一个好长好长的梦,长到我分不清写的是梦还是醒,怎么会这样奇怪呢?读到万里长梦的最后我好像才明白了,这是一场好长好长的送别,相聚,失散,失散,相聚,就像她说的“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也不晓得,我只知道离别本身已经够让我恐惧了,“没有告别,已成永远”《风筝》的片头曲是这样唱,那些来不及的告别,那些突如其来的死亡,那没有来的小蝴蝶,让我觉得,这样好长好长的告别,也是一种幸福,难得的幸福。
当我读到“我的心已结成一个疙疙瘩瘩的硬块,居然还能按规律匀匀地跳动。每跳一跳,就牵扯着肚肠一起痛”,就忍不住难过,我想可能是也有这样奇怪而深切的痛吧,痛着生活下去。
我最近总在想一些,关于“老”的事情。我想起启功老先生在妻子走后一个人过了二十多年,从七十岁到九十多岁,他写给妻子的诗是“结婚四十年,从来无吵闹。白头老夫妻,相爱如年少。相依四十年,半贫半多病。虽然两个人,只有一条命。我饭美且精,你衣缝又补。我剩钱买书,你甘心吃苦。今日你先死,此事坏亦好。免得我死时,把你急坏了。枯骨八宝山,孤魂小乘巷。你再待两年,咱们一处葬……”人生终有一别,总会和至亲至爱分在生死两头,可人生,又总会相聚,两人又会在一头了。
“今日你先死,此事坏亦好。免得我死时,把你急坏了。”我一直觉得后走的那个孤独可怜,需要极大的勇气,我也相信我没有,这样的勇气。每一种分别我都不接受,每一种孤独我都要逃避,我是结结实实的懦夫,可又不得不结结实实地挺下去,蛮有几分韧劲。
关于我们仨
因为我也有了一个有“我们仨”的家了,所以看那些故事觉得很亲切,每个家庭都是这样有许多属于自己的小快乐和温情,作者记录下来的情景就好似自己的故事一般。作为一个心智不够成熟的母亲,我常常要嫉妒我的孩子把我的男人抢了去,他对她更多关心爱护宠溺,把过去用在我身上的时间,都用在他女儿身上了,我又骄傲,他这样宠爱我的女儿。可其实,我又更宠爱我们的女儿,而我们的女儿,虽然只有一岁,却总是做一些暖萌暖萌的事情,比如吃几口奶就亲亲我,比如帮大人扔垃圾,拿个抹布或者卫生纸就蹲在地上擦地板,真的心都要化了。看着父女俩调皮嬉戏,我甚至想到了“恨不能一夜之间白头”,愿这一幕温馨就是结局。我坐在桌前写字,他抱着女儿过来,把她放在我肩膀脑袋上捣乱,还问我“你看我俩费乎吗?”我想,这也是我们仨的“石子”吧。
我很喜欢圆圆,她是一个明朗快乐的女孩,她的原题是《记事珠》,我更喜欢这个名字,往事就是一颗颗圆圆的晶莹美丽的珠子,大的小的,它们一律的圆润光滑,滋润人心,一颗一颗,珍藏在心。我喜欢圆圆的文字,她是孩子的视角,总是多一些天真无虑,还大大咧咧。
关于苦难,焦虑
这本书还有一个让我感动的地方是,这一家人对于苦难的态度,没有怨气,只有感激,“送我们的司机也真好”,“校医室也真肯照顾”,作者在苦难中一直保持着一种平和的心,没有抱怨只有感恩,她对苦难都轻描淡写,却记得每一个帮助过的人,这样温柔坚韧的人格真的使“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
始终,也不焦虑,焦虑似乎是我们这个年代才有了通病,而他们经历时代变迁,一家人分散聚合,却从未焦虑着急,似乎一切都是合乎自然的,没有因为老人带小孩而焦虑,也没有急着要孩子要报好多兴趣班,担忧孩子的前程,担忧房子的大小,存款的数目,他们只是各自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按部就班,投入,认真。不管什么样的环境,都保持着一份淡定,这大概是我们这个全民焦虑的年代最缺乏的。
我晓得要好好活下去,我晓得她的“我们仨”失散了,她也要好好活下去,她把哀伤写得淡淡的,淡淡的,可是我知道,这分别的痛,要一直伴着的,直到再相聚了,不然,她不会说“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