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开始断断续续的重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第一次读它的感受大多早已散落在飘飞的岁月中了,所以再读依然如初见,或许这也是经典的魅力吧,常读常新。
这是一本发生在艰难时期的故事,可是不管光景日月有多困难,它都一直散发着一种暖暖的气息,在这炽热难耐的三伏天也让人的心特别舒服。我感到的是一种浓浓的人情之美、生命之美。
昨天读完了第二部,双水村尤其是老孙一家子,终于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我们的主人公孙少平饮过无数杯苦难之水后获得了一张进入国家机关之门的通行证,招工进入铜城煤矿。虽然仍然是一份苦力活,但在当时的年代这可是万千农民梦寐难求的国家饭啊。他哥哥少安事业如日中天、红红火火,他妹兰香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
越往下读,越被孙少平这个血性男儿圈粉了。读着读着,周国平老师的一本书名渐渐在我心里与少平走到了一起——善良、丰富、高贵。恰好最近又读到周老师的《让教育回归人性》,越发的感觉周老师认为的教育目的真真切切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青年孙少平身上达成了。
善良。这一点也算是孙家的祖传了,它好像已经长在了孙少平的骨子里。记忆最深的有两次,一次是高中时候在洪水中奋不顾身的救出曾经伤害过他的跛女子候玉英。一次是他在揽工时因目睹弱小的小翠被包工头欺负而挺身而出,自己辞掉了来之不易的轻松活,还把自己的全部家当一百块血汗钱一股脑给了她。如今富人慷慨施舍的都不在多数,那么困境中的少平能做到如此真是难能可贵了。
高贵。这两个字在我现有的眼光看来,就是拥有不屈的灵魂、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不卑不亢的傲然挺立。高中时候的孙少平是一个连最差的丙菜都买不起的穷小子,他自卑的不敢在众目睽睽之下去取他的两个黑面馍馍。可是生活磨练了他,书籍塑造了他,当他只身一人到黄原城揽工,一头扎进生活的苦难之中后,他的生命慢慢变得不一样。在给妹妹的信中他说:“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我能感受到,在接受受压的身体之内,灵魂已经越来越高大。衣衫褴褛的他在骄阳下一群挥汗如雨、靠体力挣日子的人群中,他显然已经不一样、一天比一天不一样。而且面对高干子弟、大学生同学顾养民的邀请,他也能从容赴宴、够侃侃而谈,心底的自卑早已随着流过的汗水一起蒸发在了空气中。
丰富。人怎样才能变得丰富?周老师讲了,一个很好的途径就是阅读。我们知道,从高中时候,少平就爱上了读书,而且还幸运地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田晓霞,从那开始,书籍的阳光就永远地照到了这个贫困的乡下青年身上。就像周老师所说,通过青春期的阅读,一个人真正发现的是人类的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世界,品)尝到了在这个世界里漫游的快乐。从此以后,这个世界在他的人生地图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位置。(周国平《青春期的阅读》)后来,少平在揽工的时候,尽管条件简陋到不能再简陋,他都没有放弃阅读。最让我感动的是,少安和晓霞在那个无门无窗的房间中找到他时的情景——满背血痂的少平在微弱的烛光下聚精会神的读书。读到这里我是既震撼又惭愧,人家在如此的环境中尚且勤于阅读,我呢?唉唉,自勉吧。
当然了,另一方面来讲,对于那个年代的农村孩子,少平是幸运的,他有在困难之中仍然咬牙支持他上学的家人,不然的话一切都无从谈起了,由此也可以看出家庭观念对孩子一生的影响之大。读书,就是我们去看世界的路。这句话在任何时候都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