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资源,《寄生虫》《小丑》都不稀罕。
稀罕的要算这一部。
足足33年,还没忘记:
自己立起来,旋转跳跃,会自己行走的……
棺材
始祖级童年阴影,最新出土,还是内个味。
神秘面纱下,Sir看到的是——
用怕。
去掩盖另一种怕。
《庚娘》
山东制造
多年来,这部老国剧始终没有资源。
想重温一下,却怎么也找不到
甚至,在网上这部片子的完整版视频还被炒到了4千元、3万不等。
这个价,是值的。
一部86年的聊斋题材,从天涯论坛火到今天的社交平台
打个应景,略瘆人的比喻:
一根白骨隐隐约约藏在海量字符里。
它的诞生是个传奇。
诞生地,在地图上一笔划到蒲松龄的老家:山东。
山东人对《聊斋志异》的喜爱,就像说话爱倒装,爱吃煎饼卷大葱。
聊斋IP的头号粉丝。
淄博有个聊斋城,日照莒县大店子村还有因狐仙而来的“婴宁山”。
虽然今天大家多记得的是《倩女幽魂》,但要说开山之作,还是荣耀归于山东。
1983年《精变》,改编自原著《小翠》一则。
中国新闻社和香港华文影片公司合拍,团队是全山东阵容。或山东人,或祖籍山东。
△ 男主徐少华也是青岛人,这是他出演的第一部电影,之后没多久就以《西游记》里的唐僧家喻户晓
4年后,87版的《聊斋》横空出世。
不少的取景,还是在山东地区。
87版《聊斋》的轰轰烈烈,让所有人以为这是《聊斋》电视剧版的第一次。
Sir故意跳过它。
1986年的《庚娘》,大隐隐于市的“怪剧”。
在《聊斋》里,庚娘的故事很简单,有情人被权贵的奸计拆散,但最后真情感天动地,爱人终成眷属。
庚娘,尤太守的女儿,嫁于中州名门之后的金大用,夫妻感情深厚。因为流寇作乱,被广陵的王十八设计害死丈夫和公婆。王就想冒犯庚娘。庚娘设计,灌醉了王,并亲手杀掉仇敌。被人追赶跳进池塘自杀。 庚娘被埋葬过了几年后,听见招呼:“庚娘,你丈夫没死还应该重新团圆。”就从梦中醒来,后来又见到丈夫金大用,破镜重圆。
有情有义的烈女庚娘,人人钦佩。
但能成为让人苦苦寻觅,又爱又惊的“禁忌怪剧”。
要感谢三个“不安分”的小人物。
来自山东的农民。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他们一拍脑袋,要拍剧,首选不是“歌颂”,而是“鬼怪”,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乡村里的刚需。
胆大农户
《庚娘》作为9集电视连续剧,每集开头都有几句“播出前的话”,看得都让人喜气洋洋,亲切倍增。
这封“时光来信”,值得大家品读品读——
最后四个大字:山东农民。
刁增湖、宋乃洪、宫学斌。
按照当初的预算,一部长篇连续剧,需要数十万元,在当初并不是小数目。
说随便就拿得出手,当然也是打肿脸充胖子。
投资拍电视剧的仨农民,也是东贴西补才凑齐启动资金。
甚至在后期,为了保障剧组资金,刁增湖还亲自背着扇贝,从山东的长岛到北京大饭店推销,卖了六千元,都汇给剧组了。
这时,刁增湖说话了。老刁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我们农民开辟了一条致富的道路,我们三位可以说是腰缠万贯,干啥哩?一不盖房,二不置地,就是要为精神文明建设出点力,为农民兄弟拍部电视剧看看。与他同来的另两位合作伙伴,山东莱阳龙王庄镇的农民宋乃洪、宫学宾,也都是同样的心愿,同样的气魄。
资料来自:江海晚报 2014年8月19 《难忘<蛇侠>与<庚娘>》
中秋节的时候,这三位农民大兄弟还专程从胶东拉了好多的梨、苹果送到剧组,慰劳正在紧张拍戏的演职员。
就是想给乡亲们看看《聊斋》,就是想让他们好好看出戏。
小小的愿望,可笑吗?
并不。
背后藏着时代剧变下,小人物掌握命运的自觉性。
故事,我们自己讲,讲给乡亲们听。
要Sir说,这勇气这魄力这执行力,搁今天都是大胆、禁忌类型,碰的还是精神文明作品的底线。
玩命乡野
86年的小成本、小制作的电视剧。
《庚娘》肯定不是那么完美。
镜头里的群众演员,看着看着女主角,就忘了自己的走位。
还有的动作僵硬,手脚也不自然。
凳子没坐好,抬屁股再坐一次。
这些小失误,现在看还挺有趣。
武打动作,只是停留于招式上,还没挨上身,人就倒了。
画面剪辑也格外跳跃,细节需要观众的脑补。
大侠伸手一挥,还没等你看清,宝剑就插坏人腰上了。
或者,男女主角好不容易相聚,终于可以尽情搂抱在一起。
但下个镜头就转给了飞流直下的瀑布???
如此蒙太奇的意识流形态,着实让Sir也摸不着头脑。
但不得不说,《庚娘》的确是把制作团队的看家本领都拿出来了。
演员的演技,有种真实的草根气。
毕竟,他们不演“高大全”,不演“英雄楷模”,演得是活生生,有欲望的人。
坏人心起奸计时的挑眉一动,就知道没安好心。
贪财的坏家奴,更是用一个镜头就将他唯利是图的样子,描绘的淋漓尽致。
彻头彻尾的钻钱眼里了。
庚娘在丈夫去世后,不用眼药水,真哭出梨花带雨。
整个剧组的演员,用一个词去形容他们的投入。
就是,玩命。
那个年代更没有什么替身,有一个从上山滚下来的镜头,女演员就得这么滚下来。
哪里管什么危险不危险。
配角辛苦,主角庚娘(马盛军 饰),也吃了不少苦。
拍摄地点在四川宜宾,时间从初秋到深秋,山里的气温已经很低。
有一幕是庚娘要躺在洒满冷水的青石板上,拍一个昏死的镜头,就拍了五、六次。
反反复复拍了五六次,在一边观看的章部长和我都觉得有些冻彻骨髓。章部长悄悄地在我耳边说:“别是导演和摄像故意为难小马吧?”可马盛军却一点也不抱怨。
当庚娘从坟墓里复活,演员站在棺材里,烟花就在四周燃放炸开。
看着就觉得危险。
但就算是这样,剧组里没人埋怨一句,都觉得农民拿出钱来拍戏很不容易,也都格外珍惜。
既然是鬼怪题材,不吓人就算折了。
小成本,该有的恐怖元素,一个不少。
甚至因势利导,把十分力气用上,玩真的。
把简陋点化出乡野荒蛮的“鬼气”。
不经意间闯入荒废的古庙里,随着镜头一晃而过的,是装着不知是死人是鬼的棺材。
当庚娘杀死坏人王十八时,呈现了小刀捅进肚子的全过程。
不打码,还给血腥画面特写。
尺度,跟现在恐怖片的尺度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
在王十八的狗腿子家丁被罗刹神相吓死的时候,出现诡异阴森的音乐和不停切换的画面。
最后,还是副满脸是血的惨死模样。
在午夜的坟地里,一个穿着孝服飞奔的女子。
再配上隐约可闻的啜泣声。
这些,已然快构成成年阴影了。
更别提这个高能的名场面——
每一次开场都要看一次的飞速旋转、朝人迎面而来的棺材。
当庚娘复活,看见仇人时,那种横眉冷对的样子,外加周围的烟火爆炸。
镜头又疯狂的拉近,拉远,拉近,拉远。
在觉得晃得有点头晕之余,这种营造恐怖氛围的方式,让惊悚来得很直接。
当年看过的小观众,哪里顶得住。
但当他们成为成年社畜,这份惊吓,欲罢不能。
倒是提醒自己:
都市霓虹之外,还有狐仙鬼怪,还有另一番江湖。
这个江湖是什么?
在当年,已经有声音说是宣扬“封建迷信”。
到底是陈腐陋习,还是超越时代的普世价值,要看细节。
剧中有一个。
庚娘复活,在山下遇见相识的大婶,希望能搭救自己一命。
大婶怕她是鬼不是人,就在家门口点火,叫对方的名字,如果连应三声,那这个人就不是鬼。
门口烧纸,是民俗,是乡土中国的标点符号。
它,连缀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义。
原著故事的最后,异史氏评价庚娘:
至如谈笑不惊,手刃优雠,千古烈丈夫中,岂多匹俦哉!谁谓女子,遂不可比踪彦云也。
将文言文翻译过来就是:至于像庚娘这样,谈笑不惊,手刃仇人,在千古大丈夫中,恐怕也难找与之相匹的敌人!谁说女子,就不能同英烈男子并驾齐驱呢?
它跳脱了对恪守忠贞就是贞节烈女的定义,而重新定义“烈”的含义。
为报家仇,忍辱含冤,是烈;手刃仇人,毫不心软,也是烈。庚娘的出现,有了突破封建束缚,独立女性的特质。
《聊斋志异》更是用“神鬼论”为法尺,丈量人间的一切不平。
在庚娘杀死王十八后,投湖自尽,入殓时,还是面色艳丽,如同活着一般。
这就是上天对庚娘,对正义一方的恩泽。
最后,以阴间法则,判断阳间正义。庚娘命不该绝,好人有好报,得以与丈夫团圆。
忠、义、壮士、烈女,才是《聊斋志异》里的中心思想。
像是在87版《聊斋》里,以身报恩的田七郎。
自刎之后,无头的尸体还是站起来刺死了贪官污吏。
这种“无头杀官”的情节安排,更有一种壮士以死殉道的江湖道义体现。
百姓崇拜大侠,是因为有怕。
怕贪官污吏,怕人间不公。
但这种怕往往不可说,只能借怕妖怕鬼之类的故事来讽喻。
在《聊斋志异》里,或有以情报恩的狐仙,或有替夫报仇的烈女庚娘。
怪力乱神的背后,无不是远离庙堂,深扎江湖的平民精神。
正史里写荆轲,写李太白,写海瑞。
用高歌的笔触,从风萧萧兮易水寒的“义”,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气”,乃至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烈”。
正史之外,同是江湖。
金庸写的是弯弓射大雕、天龙八部,是武侠经典。
而蒲松龄写的是,狐妖报恩、女鬼复仇,独称聊斋志异。
而山东三个庄稼人,也在书写自己的江湖。
不懂艺术、钱少、景陋。
但不管不顾拍出来,33年之后再看,Sir依然感觉热血未凉。
被规定的身份、坐标,就是禁忌。
打破它,很难,但有一丝丝可能,也值得。
问自己,拼一把,敢不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