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电影总让我联想到《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这是同样的有关心灵斗争的一场“人生旅行”。
老哈罗德在徒步去看望病重的奎妮的过程中幡然醒悟,认识了自己一生的历程,我相信从那以后,哈罗德的晚年会过的轻松许多。
这部电影描述了一个战争年代,在一个粮食紧缺的地域,一位阿尔及利亚土著穆罕默德因为杀了偷盗自己小麦的堂哥而被铺,阴差阳错的落在了一位老师达吕手里,这位受友人之托必须将他送到某个地方的老师是一名退伍军人,见到那个阿尔及利亚犯人,他首先为他松绑,为他倒水、做饭、喂药,甚至一路上保护他。达吕不愿意送这个犯人去坦吉特受审,因为犯人最终会因审叛而死去,他不愿意送一个人去死。
岂知这位阿尔及利亚土著的民族寻仇文化以及老师自己的心灵选择,还是让达吕和穆罕默德一起去往坦吉特,由于穆罕默德的堂兄弟的追杀,他们被迫穿过阿特拉斯山脉逃离,翻越满是落石的没有植物的山脉,高山徒步,还异常寒冷,好在他们是适应那里的气候的,换了我们,这可是一场“长征”。
在这个过程中,突然下起的大雨,以及没有屋顶的房屋,都像是一个笑话,作者或者造物主跟他们开的一个玩笑,雪上加霜。好在他们的心灵并不脆弱,在这严酷的环境下,我看到他们只吃半个或者是一个囊、喝两口水就能生存,让我想象今后如果有需要穿越无人区,有水和干粮就能够生存。有水和干粮就能生存,其实有时候我们不必给生活太多负担。
途中他们被阿尔及利亚军队俘虏了,这是在一个阿尔及利亚人反抗法国殖民希望独立的战争年代,两军交战中法国人杀了投降的阿尔及利亚军人,使达吕更加愤怒,他希望穆罕默德不要向法国人投降。达吕他是法国人,但又出生在阿尔及利亚,他是支持政府军呢,还是支持当地的解放阵线呢?他过去的很多战友都参加了解放阵线,为这片土地的独立而牺牲;而在政府军看来他又是个预备军官,是个地道的法国人,应该支持法国的继续殖民,且是个少校。然而穆罕默德的民族复仇文化逼的他必须这样做,这个民族里有一个在今天看来是非常可笑的复仇文化,他杀了他的堂兄弟,他堂兄弟的兄弟必须杀了他报仇,如果他被堂兄弟杀了,他的弟弟又必须杀了那些堂兄弟为他报仇,所以如果他死在这些人手里,按照习俗,他的弟弟们得替他报仇,但他们太小了, 他不想让他们去送死,所以他希望死在警察手上,这是他最好的解决办法。
这跟《汉漠拉比法典》里的法律条文明文规定如果一个上等人杀了另一个上等人的女儿,惩罚就是把凶手的女儿给杀了一样荒谬。
两个没得选择的人。
被法国军队释放后,继续坦吉特的路程,达吕先带穆罕默德去了妓院,满足了他在俘虏时说还没有交过女朋友,询问跟女人Make love是什么感觉的疑问,很多人会疑问这会给他希望吗?
最后,
一个选择了生存下去,农民逃亡了沙漠,
一个选择了离开,老师离开了课堂。
据说小说原著里穆罕默德依旧走去了警察局,达吕回到教室看到黑板上的字是堂兄弟留下的要来找他复仇的字样。
借此也了解了作者的作品是一个不给人希望的,就是无论如何选择都是躲不过该有的命运,人生是荒谬的。譬如选择躲雨,却没有屋顶。原著的结局也让人失望,我却觉得更有斗志,我会不信!所以小伙伴说,听一个人说话听他没说的,看一个人写字,看他没写的。我相信作者心中还是希望有人有希望的,虽然我并没有拜读过加缪的作品。
这部影片当中还有许多细节值得去推敲,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当时与现在的文化差异,看一看他人的心灵过程。
有些路,你也得去走一走。
9月1号了,19号还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