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里,四川盆地嘛,相对平坦少丘陵。而在彭州这一带,应该是到盆地的边上了,山峦叠翠,山路蜿蜒。
朋友介绍说,这山里有一处白鹿书院,有百多年的历史,很好看。
我以前去过庐山脚下的白鹿洞书院,曾是朱熹讲学之所。今闻又有白鹿书院,顿时兴趣大增。
及至到了三面环山、一面临河的白鹿书院,才知道这所所谓的白鹿书院,只因建于白鹿河畔而被当地人叫了一个地道、纯粹的中国名字,实则叫做圣母领报修院,简称领报修院。说白了,就是一所修道院,一所培养神职人员、培养神父的教会学校。
《圣经.新约》里《路加福音》讲到,天使加百列奉神的差遣,向童女玛利亚报喜,“你在神面前已经蒙恩了。你要怀孕生子,可以给他起名叫耶稣。”“所要生的必称为圣,称为神的儿子。”圣母玛利亚领报,由此诞生了救世主。
基于此,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法国的天主教传教士骆书雅和白历山主持修建领报修院,历时13年之久,在光绪三十四年间(1908年)才峻工完成。
从外部看,领报修院坐西朝东,依山而建,颇具气势。
一眼望去,整座建筑融合了罗马风格和哥特风格的建筑特点,是典型的18世纪欧式建筑。有着宽大的八字蹬道,高耸的礼拜堂塔楼,精致的圆弧穹顶,精雕细刻的大圆窗,漂亮的彩色玻璃……走进领报修院,你会惊讶于好像置身于一个大的四合院。是的,整座建筑以礼拜堂塔楼居中,四周环以两层的楼房,东南西北,连廊绕回,围成了一个四合院,门窗过廊,内部装饰,怎么看又都是中式建筑风格。楼房只有两层,但举架很高。楼上是修士寝室,约有100多个单人房间。楼下则是教室、办公室、活动室、厨房和餐厅。因为是依山势而建,从院外看,东楼却有三层楼,下面还建有一层地下储藏室。据说总占地面积达到了36000多平方米。
这样一大片东西合璧的建筑群,在川西大山的低棚矮屋和绿树翠竹之中显得格外突兀。
《白鹿乡志》和《彭县志》记载,明末清初,天主教开始传入蜀地。四川的天主教在未建立修院前,传教士多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培养神职人员。在当时,天主教的信众还不少。比如,1920-1930年间,在四川大约5700万人口中,教徒就有16.78万人。为了管理教务,传报福音,亟需大量培训神职人员,传教士们便开始筹建修院。
修院分为小修院、中修院、大修院。学员一般是由各教堂神父选送的,9岁左右进入小修院学习,学制四年,成绩合格者升入中修院;中修院学制五年,成绩优异者进入大修院深造,毕业后通过考试、考验的,由主教祝圣为神父。
而领报修院在建成之初即为中修院,也称作上书院或白鹿书院。在山脚下,还配套建有小修院,是培养初级神职人员的教会学校,也称为下书院,或无玷书院。
1932年,领报修院升格成为六年制的神哲学院。这相当于传教士的大学或研究生院了。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领报修院培养、培训了大批的天主教徒,其中不乏西南地区的主教和教父。
1928年,由于受到泥石流冲击,领报修院礼拜堂后堂及西楼损毁严重,一直未予修复;更为倒霉的是,1934年再次遭受泥石流灾害,基本上处于了半停用的状态。解放后,政府将此改做白鹿小学校舍。原本,2008年5月24日是个好日子,已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领报修院即将迎来建院百年大庆,但没想到的是,“5.12”汶川8.0级大地震给领报修院造成了毁灭性灾难。顷刻之间,百年建筑轰然倒下,变成一片废墟,令人心痛。幸运的是,领报修院赶上了一个新的时代。我们今天看到的领报修院,正是灾后重建,修缮一新,在老基础上的新建筑。领报修院浴火重生,再一次焕发生机。
在领报书院的一组展览板前,我们看到了“完整修复、再现修院震前样态”的修复模式介绍;看到了既保留原有建筑的历史痕迹,又有针对性的安全加固措施;看到了“5.12”大地震时正在领报修院拍摄婚纱照的一对新人面对大灾后房倒屋塌、残垣断壁的恐惧和无奈,也看到了重建后在同一地点拍摄婚纱照的人文与自然之美。
2008年至今,又是一个十年。
在领报修院东门的八字蹬道旁,我也拍了一张照片留念。留下这样一张有故事的、能引起回忆、引发思考的照片。
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就会想起在废墟里重建的领报修院,就会晓得大灾不可怕,只要信念不倒,人心不散,就没有我们中国人克服不了的困难。
我们历经了太多的苦难艰险,一个大地震又算得了什么呢?
领报修院从一片瓦砾废墟中重新挺立起身驱,下书院(曾经的白鹿中学)里那座最牛的教学楼依然屹立,这,就是四川人民顽强不息的碑记,就是中国民族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