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回民街是全国有名的美食圣地,以至于上大学时同宿舍的外地同学每周都不辞辛苦,坐接近2小时的公交车从远在郊区的学校赶到这里,只为尝一尝那诱人的美食。这里几乎是所有外地游客来西安的必选之地,美食的魅力就是如此巨大。回民街其实不是一条街,确切的说应该是一个街区,由北广济街、北院门、西羊市、大皮院、化觉巷、洒金桥等数条街道组成。老西安人喜欢把这里成为“坊上”,据传在唐朝时,这里曾是各国使节和从外地来长安做生意的商家们的聚集之地。现在的坊上人大多是那些古老移民的后裔,他们不断繁衍生息,却又严格坚守着自古流传下来的文化生活习惯,于是才有了今天独具特色的回民街。游客眼中的回民街,多是从鼓楼旁到北院门附近为止。鼓楼和钟楼同做为西安的地标性建筑,遥遥相望,在晨钟暮鼓间不禁引人遐想盛唐风貌,不知竟是怎样一派风流景象。在钟楼上,从四方俯看西安市中心,感受历史与现实的交错并行。再亲自敲响晨钟,钟声悠远绵长,让人恍惚置身于古代。观光完毕后,穿过地下通道便来到了回民街品尝美食,感受热闹的市井风情,对于游客来说算是一条黄金线路了。
本地人却极少去那里,对于那些”网红店铺“也大多不甚熟悉,他们自有自己的美食地图,各个都可算是自成一派的美食家。从洒金桥到西大街那一带在他们眼里才算是真正的美食天堂,小炒泡馍,酸汤水饺,灌汤包子,胡辣汤,牛肉饼等等,真是数不胜数。
我曾有段时间,每周都要喝一碗光明巷的肉丸胡辣汤。那时我尚在外地工作,三餐基本都在食堂解决,并不是食堂的饭菜有多美味,而是不想思考每天吃什么,因为一思考难免就开始想家。因为是小地方,所买的食物种类也有限,那些原先在家经常吃的在这里竟从未见过,每每想起总不免失意。人在不得意时,总喜欢寄情于美食,大文豪苏东坡便是此种翘楚。至亲好友皆不在侧,难过事、开心事都无人诉说分享,若连口腹之欲再无法满足,那真是苦不堪言了。所以每周回家后,总喜欢吃一碗肉丸胡辣汤来满足自己,肉丸劲道有嚼劲,各种蔬菜混在一起,再加上秘制的辣子,光看着已经让我口水涟涟了,一碗下肚,爽辣无比,这样的美味便是拿御膳也是不换的。这一碗胡辣汤抵消了所有的乡愁。
对于老西安来说,回民街还有另一个去处,那便是每周四、周日的”档子“。所谓的”档子“,其实就是大家口中的”集“。贾平凹先生曾在《废都》中有过这样一段描述:那里是一个偌大的民间交易场所,主要的营生是家养动物珍禽、花鸟虫鱼,还包括器皿盛具、饲养辅品之类。赶场的男女老幼及闲人游皮趋之若鹜,挎包摇篮,户限为穿,使几百米长的场地上人声鼎沸,熙熙攘攘,好一个热闹繁华。寥寥数语,把”档子“的精髓展现的淋漓尽致,那景象仿佛跃然纸上,不得不感叹先生的功底深厚啊。那文中交易市场的所在地,叫”西仓“。顾名思义,便是仓库之意。历史上为国家仓库,现为军区仓库。那里早先是以买卖花鸟鱼虫及猫狗为主的,后来经发展已与劳武巷融为一体,是一个各种小商贩聚集的地方。在这里逛,你会发现各种老物件,那些个古玩古董不提,就是随着时间推移那些小时候曾经司空见惯,如今早已难觅踪迹的东西,在这里你都会发现它们的身影。竹制的小筐,手动上发条的青蛙玩具,鸡毛掸子,痒痒挠等等。看到它们,仿佛时光又回到了从前。父母牵着小手,这里的一切都那么新奇,瞧着什么都是好的,都想买,于是和父母撒娇耍赖,哭喊着站在摊前非要那条看上的小鱼,父母磨不过,只好叹气买下,于是心满意足,破涕为笑。回家的路上小心翼翼的端着手里的小鱼缸,一边问妈妈,我一天该给它喂几次食啊,等它长大了,再给它换个大点的鱼缸吧。那些藏在记忆深处的画面情景,全都一一回来了。只是为什么觉得有点酸酸的。每每看着那5元一次的理发摊,我都禁不住感叹,这营生居然还在。也是,那些装潢炫目,满是留着怪异发型的不叫Tony,就是Tom的美发老师的造型设计工作室,连我都有些望而却步,何况是那些老年人。他们大概觉得谁要是花几千块去剪个头发,准是疯了,还疯的不轻。
我在农村工作时,也曾赶过一次当地的”集“。因为是过年期间,集上多是些应景的东西,年画对联,衣服鞋子,瓜子糖果,整车的蔬菜,还有活鱼活虾。各家都忙着采买置办,就算是日子不宽裕的人家此时也不再节省,心里嘴上都感叹着,毕竟是过年嘛,太冷清了不像样。在外打工的青年男女此时也都回乡,趁着集市纷纷出动,穿着时兴的衣服,三三两两说笑着,这家瞧瞧,那家看看。不时遇到熟人老表,问好聊天,说说近况,感慨时光。一场集赶下来,东西买回许多,熟人也遇到不少。可谓是收获满满。
市集文化于现今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寄托,是那些对时下流行文化看不懂,读不透,融不进去的中老年人的一种固守的坚持,这是他们自己的娱乐方式,不需要谁懂,也不需要谁过多置喙,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里自得其乐。
这就是回民街,要用语言将它完全描述清楚,恐怕有点困难,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品味这里的美食,体会这里的风情,享受这里的闲适。也许在这里你能找到失去已久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