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曾经和妈妈聊天,觉得她这辈子太苦了,爸爸对她不太好。我一直想对她好点,弥补下我爸对她的不好。不过她说,我和你爸感情还可以,哪对夫妻不吵架,我们还算少的,有人家打了肋骨都断了。比如大舅妈家。
纳尼,我都呆了,我一直觉得他们感情很不好的,我一直以为我妈恨我爸的。原来他们眼里不是这样,他们有他们的交流方式。一切的同情和可怜只是我的自作多情,多管闲事。
还记得,曾经看到腹黑律师把一个当事人绕得团团转,我忍不住了,就挺身而出,告诉那个当事人,这个律师怎么骗人,怎么匡钱。我还以为别人会受益,实际上那个人到最后说,我哪知道你和这个律师什么矛盾,关我什么事情。
实际上我的挺身而出只是满足了自己对那个所谓坏律师的厌恶之情。不是那个当事人自己需要的。那个当事人也需要这个坏律师教会她一些功课。
这次,同样遇到这个坏律师当我面哄当事人,我已经平静了。我知道这个当事人命里遇到这个律师,这个律师一定会教会这个当事人一些功课,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个是自愿的。如果当事人哪一天知道了,她一定会自己学到一些东西。这是不需要他人额外教的。她会按照命运的安排自己学到的。外人的所谓提醒都只是自己的需求。
还看到我们的父母总是担心我们会被欺负,记得pp和我说过,想到你多可怜啊,在单位里面全是一个人在闯,没有人可以帮你,哪个哪个,有父母帮。实际上,我想的是,我都是自己一个个处下来的,我觉得特别踏实,我一点点进步也是自己获得的。实际上是pp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而且她说的是如果自己这样,她会觉得自己可怜。这种可怜感觉,是她的,不是我的。同样的处境下,我感觉的是满足踏实和幸福。
还有的父母总怕子女将来少吃少穿,所以拼命留了很多钱给孩子。他们认为这样就是对孩子好,实际上他们的这种好,同时也剥夺了孩子从零积累财富,从一穷二白中迸发力量的乐趣和机会。也是双面的。这种好,也是父母自认为的好,不是孩子一定希望的。孩子希望的无非是希望父母能够让自己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无非是希望父母能够支持自己做一些事情,这种支持更多地是心里的支持和行动的支持,而不是那许多许多的钱和物。很多父母拼命留钱和物给孩子,实际上他们满足的是自己内在那个物质和爱同样匮乏的孩子。不是眼前这个活生生的孩子。
。。。。。
太多这样的例子,我们觉得别人苦了,我们觉得别人累了,我们觉得别人需要这样的帮助了。实际上太多太多的我们觉得,都是我们自己的需求,我们做的也无非是满足了自己匮乏的内在孩子的需求,这样的需求和你眼前的真实人物是无关的。
记得看余华的《活着》,我看的泪流满目,我觉得一个人活成这样太惨了,还有什么活着的必要,我觉得他一定痛苦万分。也有外国读者,问余华,这个人怎么叫活着,不是应该叫幸存吗。余华说,从外人的角度看,他很痛苦,他是幸存者。但是从他自己的角度看,他经历了这么多,除了那些悲惨的经历,他还有一种自己还活着的踏实感,他还能看到花草,还能看到社会的变化,他自己还是在活着。
我们总是自以为是地以自己的想法看待他人,实际上他人的内心远远比我们的想法丰富得多。我们也时常分不清,哪些是他人的需求,哪些是我们自己的需求。
贺老说,看见他人的苦,就是爱了。有时候,我们能够看到他人的真正样子,看到他人的需求,看到他人在受苦,就已经是爱了。我们不需要做太多,很多的给予有时候反而是一种负担,我们只需要接纳眼前的人的所有样子,和陪伴眼前的这个人走过所有快乐和痛苦,就已经是爱了。
我们也需要充分满足好自己的内在孩子的需求,因为我们满足了自己,就不会投射那么多的同情/匮乏/痛苦在他人身上。每个人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想法过好自己的一生。每个人也都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想法过好一生。他人只需要接纳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