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背山》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同性恋电影,连文学类教科书中涉及的酷儿理论,都是以分析这部电影为基础,开展讨论的。大多数人看的时候都会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它,有的人看到了同性恋者在社会上生存的困苦,有的人看到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并在自己的感情上找到共鸣。
两个人最后一次见面,埃尼斯说要在11月份才能见面,杰克说现在的埃尼斯就像去朝圣一样,众所周知,基督教徒是不允许同性恋者的存在的,他们的行为、互动,不仅仅是同时代、社会、他人对抗,更是对自我的认同感的质疑和追寻。
小时候,因为父亲带埃尼斯去看同性恋者的惨死行状,他对这个情结始终保持着恐惧、自卑的心理,第一次之后,他对杰克说自己不是同志。无法接受自己爱上了一个男人的事实,让埃尼斯在杰克身边来来去去,在妻子身旁,活得像个不负责任的渣男,在热情的女友身边沉默不语,最后所有人都不快乐。
当然,如果从小受的教育就是这样偏激的,那么能够对自己承认与同性相爱也实在是一件顶困难的事了,作为评论者更不能主观地道德绑架无力的主人公。
杰克不像埃尼斯这样沉默寡言,是个热情外向的人,对任何人都有着独特的吸引力和魅力,无论男人和女人,如果得不到他爱的人的回应,换一个人其实会更容易一些,他可以去墨西哥,也可以在聚会上搭上另一个男人,完成他的梦想,有一个自己的农场,和伴侣生活在僻静的小屋里。杰克的悲剧在于自我接受了自己的不同,却没有考虑到当下的世界对他的评价,最终死于偏激的撬棍下。
社会对性别的对立存在了几个世纪,若要模糊界限,必定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多的努力,悲剧的产生是必然的,但爱的存在令悲剧变得不那么难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