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爱国诗人陆游因“嘲咏风月”被朝廷削职罢官,再次离开京师已8年。闲居浙江绍兴山阴的他,常常想起以前的老朋友。这一次,他怀念的是自己从乾道六年(1170)到淳熙五年(1178)在巴蜀宦游时结识的诗文书画兼擅,堪称全才的资中人李石。他挥笔写下了《感旧》一诗,“君不见资中名士有李石,八月秋涛供笔力,初为博士不暖席,晚补台郎俄复斥。诸公熟睨亦太息,摧压至死终不惜。生前何曾一钱直,没后遗文价金璧。后之视今犹视昔,此事诚非一朝夕。山城旧庐暗荆棘,羸然诸孙守坟籍。抚孤我负朋友责,万里诗成泪空滴!”
陆游与李石一见如故,即使分别后仍各有诗作怀念对方。而此时,李石已经逝世17年了。此诗简单概述了李石的生平,高度评价了他的文学才华和文化价值,对其才华杰出而仕途坎坷表示同情和惋惜。结合诗人自己当时的处境,更增添了悲愤的色彩。
作为好友,陆游对李石是推崇的。那么,李石是何许人也,为何被陆游如此看重?翻看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著名画论家、藏书家邓椿的画史著作《画继》,在卷三《轩冕才贤》篇里面有这样一段叙述:“李石,字知几,资州人,少负才名。既登第,以赵逵庄叔左史之荐,任太学博士。直情径行,不附权贵,遂不容于朝。出主石室,就学者其合如云。至闽越之士,万里而来。刻石题诸生名几千人,蜀学之盛,古今鲜俪也!今倅成都,醉吟之余,时作小笔,风调远俗,盖其人品既高,虽游戏间,而心画形矣。”这段话既简要介绍了李石的生平,又对其正直的人格和卓越的才学进行了高度的评价。
李石《先君墓志铭》记载,“惟李氏,讳芝兰者,吾世所本也。本而上之系唐蒋王,讳恽盖。四世本而下之。六世无闻其无闻者”“五公入蜀,讳廷赞。唐末,五季官资之银山县,吾族别者自银山始也”“我陇西李不掩厥,先六世不谱,别于银山来隐北门”“盘石县北五里先域也”,其父“娶蹇氏,先十九年卒。再娶杜氏,四男子石、占、召、谷,女四人,孙男七人。”
《宋史》没有为李石立传,其编辑的诗文别集《方舟集》,也没有收录在《艺文志》。曾有人把他与唐朝宗室、宰相,襄邑恭王李神符五世孙李石混淆。有人一度认为他是晋人。甚至《辞源》“语国”条,竟然标注李石的时代为“五代后晋”。今人李之亮教授称“李石是南宋绍兴、乾道间人”,仍不正确。据《全宋词》资料显示,李石生于北宋大观二年(1108),卒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跟邓椿一样,也是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的文人。另有一说,认为李石出生于北宋重和元年(1118)。
关于李石的名字,曾有一个乞梦改名的传说。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记载:“李知几少时,祈梦于梓潼神。是夕,梦至成都天宁观,有道士指织女支机石曰:‘以是为名字,则及第矣。’李遂改名石,字知几。是举过省。”《方舟易学》二卷也记载“陆游《老学庵笔记》载其本名知几,后感梦兆,改名石,而以知几为字。”看来,李石在通过省试之前并不叫李石。过省之后,李石并未一举通过殿试。直到绍兴二十一年(1151),已43岁,自号“方舟子”的李石才高中进士乙科。同是这一次,李石的资中同乡,34岁的赵逵高中状元。
过省之前的年少时候,李石跟随苏轼的孙子,曾任宋哲宗元祐时礼部尚书的苏符学习,并有一定的名气。其《自叙》“九岁举童子,幼逮老不一日不读书。病患寒暑不易或稍废,日补之。”《方舟集·后集》二十卷记载“石有盛名于蜀。少尝客苏符尚书家。”《方舟集》二十四卷记载“资川志又称其好学。能属文。少从苏符尚书游。而集中亦有为苏峤所作。苏文忠集御序跋。知其文字渊源出于苏氏。故其文以闳肆见长。虽间失之险僻。而大致自为古雅诸体。诗纵横跌宕。亦与眉山门径为近也。”
中进士后,李石先是到成都任户曹掾,掌管籍账、婚姻、田宅、杂徭、道路等事务。绍兴二十七年(1157),因赵逵的推荐,李石任太学录,掌执行学规,兼考校训导之职。绍兴二十九年(1159)六月,李石任太学博士,教授太学生,亦备咨询,参议礼仪。《宋史·赵逵传》称:“先是,逵尝荐杜莘老、唐文若、孙道夫皆蜀名士,至是奉诏举士,又以冯方、刘仪凤、李石、郯次云应诏,宰执以闻。”
李石任太学博士的时间并不长,因“直情径行,不附权贵”,就在这一年的十一月便被罢免。“《资川志》载其举进士高第,绍兴末以荐任太学博士,黜成都学官”。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对此事的记载是:“石在太学时,适右学生芝草,学官称贺,石独以为兵兆。由是坐斥。赵雄其乡人,骤贵,石不与通书。及石罢官,值雄秉政,遂不复起。”李石曾作《次张益州芝草十二韵》咏此事,有“绍兴己卯武成庙,庙殿之栋三秀芝”“石时官忝博士职,岂敢立论超等夷”“顷年喋血岷峨下,启此厉阶端自谁”等句。在其《芝草》诗中,用“一年获三瑞,助我动行色,归来及受厘,藉口缓诛责。从今归商山,举手谢樵客”,表达了自己因芝草并非祥瑞之言而遭罢黜后的心态。
在《教授防坚白堂记》中,李石叙述了到成都任学官的过程,“石以博士被罪还蜀,不三月,天子神圣哀怜其罪,畀以成都学官。至是士友皆语以喜而嗟。盖喜其至而嗟以非所宜也”,表达了抑郁的心情。在《梅坞记》中,他描述了自己在成都学府讲学的环境“今之防明旷达,得数席地,俾客至不以其隘为嫌,而主人亦得以陋自安也。屋檐之南有老梅,株如柱轴,一根别为三四股,可荫十许步。环以数小竹而蓬艾藜藿者亦相与。”
李石主持成都府学之初,应学员的请求,开凿了大成井。他在《府学祭井祝文》写道“石到官未几,士子以阙饮告,为掘二井,随祷而获”。他在另一篇文章《大成井记》中描述井的深度为“三寻有咫”,并说了取名的原因“以大成名,据象词也。”
李石在学府讲学,蜀学更盛,学员增多,据其《左右生图记》记载,到了绍兴三十一年(1161),“由是听以岁补入之数至八百余员,学官择其通经有防者,倡率而严其日考月书之程。于是四蜀之士毕赴。” 在《皇甫孺人墓志》中,李石写了学员之多和自己为学员疾病操劳的事情“石向掌蜀学,环与兄琮、琮二子壬仲、壬叔皆隶学,弟子员至千余。春煽疫,同舍畏厉鬼,不肯视病。石日视病,琮以儒补学医生,早暮调药不废手。”
在宋代,地方官学与科举始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往往重点讲说经典。对于如何有效研习各类经典,李石的主张是“《诗》《书》求其声气,《礼》《乐》求其制度,《春秋》求其严,《易》求其深。”另外,李石还梳理了《易》和《春秋》二经与其他经典的系统关系:“《诗》者,《春秋》之世,《书》者,《春秋》之事,二《礼》者,《春秋》之制,实则原于一也。”
此后,李石又任彭州通判,辅佐知州一起治理,除了兵马、赈灾的财务粮食、处决重大犯人案件外,其他的事情都参与发表意见,并且掌握一票否决权。在彭州,他写下《彭州行邑道中》“四月少雨百草热,山中小麦皆干枯。溪水不流牛缺饮,连耞未动妻典襦。布谷催耕鸠妇怨,早得一雨淋汝面。老夫枕书卧晚凉,农自忍饥官饱饭”,描写了天旱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另有两首《彭州上元》七言绝句,描写了彭州上元节的灯火辉煌和对老百姓贫苦的同情。
彭州通判后,李石迁任黎州知州,并作《黎州到任谢表》。黎州自然条件恶劣,李石在《到沉黎,举家瞆气上如聋者,逾月乃愈,医人云此瘴气也》“儋史之孙病耳翁,人佯谓我与真同。蚊飞鬓外年时事,鹊噪愁边晚更空。老去鹿皮终可隐,听如龙鼻反能聪。昭文不鼓非无意,勉为慈亲奏凯风”一诗中,提及全家因瘴气而数月如聋之事。但其另外四首同题《沉黎》诗中,却多写山水田园之景、闲云野鹤之境,表现出旷达的心境。《蜀中广记·黎州》有李石在黎州的相关记载“又有叱驭桥,在司境内,太守李石为碑记云:九折坂峻绝造天,曲回九折乃得度其巅,九夏凝冰,冬绝行迹也。”李石自己也写一首五言绝句《叱驭桥》“鸾凤飞绿壁,虹蜺下饮溪。一家蛮瘴里,九折夕阳西。”
乾道四年(1168),黎州知州李石以《乞科降盐本钱劄子》上奏朝廷,请求“将今年合应副本州岁计盐住行科支,依旧年未措置折盐已前时暂那融本钱,引四万道降下本州,充今年一岁省计支遣,所贵少苏民间变卖急阙困苦之用。所有蒲江合支本州黑盐,仍乞自使司均敷应副成都府或附近州县支遣,亦少减两州支移脚钱之费。”
在黎州卓有政绩的李石,被召为尚书都官员外郎,其《自叙》“蕃蛮曰:是天子学官来乎,眼色不可犯?再被召官都官”。但没多久,又贬知合州、眉州,“权仇者每见泚然面颜,好言如饴而险穽乘之,果再论罢知合州,又罢知眉州。岁余仍被防召还,以母老恳辞,就除西漕,又论罢家居。” 从此闲居,清贫度日。
《建炎杂记乙集卷十三·杂事一·李知防豪迈》对此的描述是“乾道中,自沉黎召为都官郎中后复论去。赵温叔其乡人也,骤贵。知防以晚辈视之,不与通书。久之起守眉州,除成都路转运判官,到官十日罢。未防温叔秉政,自是不复起矣。温叔免相,王季海代之。知防与季海有学官之旧,自书近诗数十以寄,笔势欹倾殆不可辨。季海甚怜之,方议除官而知防死矣。”
《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一二)相关记载为“淳熙二年(1175)四月二十二日,成都府路转运判官李石放罢。坐知眉州日,子弟与政、请托公行故也。”眉州是李石老师苏符的家乡。在这里李石写下了《眉州谢厯日表》。《建炎杂记乙集卷十三》记载有“在眉山日,郡博士欲戏之,因命题云,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知防语之曰:君乃欲痛棰石,令畜辈喜悦邪。闻者以为善谑。”
李石著有《方舟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原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其诗、文、经说,编为二十四卷。《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四十一首。《全宋诗》卷一九八五至一九八九录其诗五卷。《全宋文》卷四五五八至四五七二收其文十五卷。另外,李石有文言笔记小说集《续博物志》十卷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