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看穿套路大多数人的12个心理陷阱

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看到一个人动不动笑,是认为他乐观开朗好结交他人,还是性格木讷不喜交际?

如果你下意识地做出了是或否的判断,那么不好意思,无论你的答案是什么,你可能掉入了心理陷阱。因为你仅仅凭借下意识的主观判断做出结论,这种结论并不可靠。

如果你不仅不回答,反而质疑我:这么少且关联度并不高的条件,让我如何判断一个人的性格?

那么恭喜你,你至少有能力摆脱众多心理陷阱中的一个——以偏概全。

不知道有多少人轻易做出了结论,不自觉的就掉入了心理陷阱呢?

无论是让人讨厌的PUA、诈骗电话,还是让人欲罢不能的电影、游戏等,实际上都或多或少地利用着人的心理弱点。

他们大声呼喊着:快来看我啊!

你不假思索地大声回应着:好啊,就来就来!

你先别急着反对,想想你读中学的时候躲在被窝里看小说的场景吧,想想你玩游戏玩得入迷时,你老爸老妈不断叫你吃饭你都似乎没有听到的场景吧。

很多套路都来源于对人性的洞察,对心理的把控。

如果你想看穿这些套路,并找到破解的方法,那么,就一定要知道,到底有哪些常见的心理陷阱。

晕轮效应

以偏概全的心理陷阱。

为什么叫做“晕轮效应”呢?

“晕轮”,是一种光学现象,学过摄影的朋友们大概了解一些,是由于悬浮在大气中的冰晶把太阳光或月光折射或者反射,使得太阳周围出现一轮光圈,远远看去,太阳好像扩大了许多。

而实际上呢?

太阳并没有扩大,只不过冰晶的折射反射让我们产生了一种错觉,放大的光芒掩盖了我们对太阳本身特质的正确了解。

关于“晕轮效应”,有个著名的实验。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罗德·凯利,为了研究该效应,招募了两组学生作为志愿者,分为A、B两组。

这两组学生被分别告知,将有一名研究生为他们代课,并分别告诉两组学生该研究生的情况。

A组学生被告知,该研究生性格热情。

B组学生被告知,该研究生性格冷漠。

过了一段时间,代课任务结束后,凯利分别调查了两组学生对该研究生的评价。

结果,A组学生对该研究生普遍评价良好,而B组学生却表现冷淡,甚至下课后敬而远之。

我们能凭借他人的只言片语就对某个人做出整体性的评价吗?

当然不能,道理我们都知道,但遇到类似事情的时候,我们往往把这个简单明了的道理抛在一旁,从容自觉地掉入“以偏概全”的大坑中。

沉锚效应

第一印象的心理陷阱。

为什么叫做“沉锚效应”呢?

锚,是什么?

一种停船工具,把锚抛在水底,可以使船停稳。

而将沉锚放在此处,比喻的,便是将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这个锚点,便是你所得到的第一印象或者信息。

人们做决策之前,思维往往会被所得到的的第一信息所左右,从而使个体产生先入为主的歪曲认识,进而失去发散思维的能力,导致不利的后果。

所以,就有了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大道理:第一印象很重要

但我们却又都知道,看一个人到底怎么样,仅凭借第一印象肯定是不够的。

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与人的生理记忆功能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此前积累的经验愈发丰富,而此后的人生大多是从前时光的重复,重复事件是不会被转化为长时记忆存档的,这就使得首次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人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造成深刻的影响。

其次,人的懒惰性,一旦受到思维惯性影响,就会导致个体面临判断或者决策时,懒于深入分析,不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

于是,事件的复杂性,和个体采取轻松的处理方式之间,就无可避免产生矛盾。

沉锚效应常常被营销界所利用,比如我们看到名气伟光正的帅哥美女明星,给某个以前从来都不知道的产品打广告,就会下意识地认为,这个产品应该还行。

为什么还行?

因为帅哥美女明星给它打广告。

如果是个名不见经传,又其貌不扬的明星给某个新产品做代言,你是不是就会下意识地认为,这个产品不咋地,不值得购买?

为什么不咋地?

因为代言人“不行”啊!

但再反问你一句,你没试过产品怎么就说产品不行?

你怎么回答?

 路西法效应

外部情境的心理陷阱。

为什么叫做“路西法效应”呢?

路西法是基督教中的堕落天使,天使,无疑是“好人”的象征,而“好人”堕落,自然而然就是“坏人”。

那么,好人为何会变成坏人?

这个效应,源于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斯坦福监狱实验,这个实验太经典了,我必须要先给大家简答的介绍一下。

一批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走进了“斯坦福监狱”。

他们并没有犯罪,只是受募到“监狱”——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精心布置的地下室,接受一项试验。

大学生们被随机地分为“狱卒”和“犯人”,然后开始了为期两周的试验。

然而,试验仅仅进行了一周,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变成了残暴的狱卒和崩溃的犯人。

一套制服一个身份,就轻易让一个人性情大变,原定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宣告终止。

情境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人性到底有多脆弱?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本书《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在某一特定情境下,无论你的本性如何,哪怕你所承担的角色,和你的原本人格截然相反,你也会陷入该角色给你的人格划定的圈中。

这个实验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冲击,不禁引发我的思考:

没有恒久不变的道德,只有社会情境的约束让你展现何种道德,实现人的可塑、去个人化,并通过权威迫使或者潜移默化的让你服从,进而认同自己在整个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为什么会产生“路西法效应”呢,我分析了这几点原因,和大家探讨一下:

人是主观易变的,不善于从客观角度出发分析情境,做不到出离自身,所以容易被情境代入

从众心理,虽然明知道群体被情境同化,明知道其他人一反常态,但因为担心或者遭遇群体压力,便不敢“特立独行”。

人们对外部情境也常常表现出盲目现象,如别人有不错的际遇,买的股票暴涨赚了很多或者升职加薪,就出现嫉妒心理,有时候自己也奇怪为何会出现这种心态。

还有个常见的例子,就是买学区房和校外培训,中国的内卷教育情境将原本年轻开朗的家长们,演化成了“鸡娃”高手,为了孩子的教育不计代价。

镜中我效应

自我认知的心理陷阱。

为什么叫“镜中我”效应呢?

“镜中我”的概念由美国社会心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库利提出,他认为真正的自我不完全是主观的,是一个社会的我,受到他人态度评价影响,其形成是主客观的结合过程。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有三重含义:

第一重:自我想象阶段。个体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第二重:解释或定义阶段。个体做出行为后,设想他人给予自己形象的评价。

第三重:自我反映阶段。经过上面两个阶段后,根据自己对他人评价的想象,产生的自我评价。

如果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不一样,甚至是负面的,可能会诱发人们的抵触情绪或者自尊心,巴尔扎克一生为钱驱使,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巴尔扎克矮小丑陋没钱,外界对他的评价多是贬损,导致其心理自卑,自卑诱发了自尊心进而引发自负,巴尔扎克扬言要通过小说赚大钱,憋了几个月写出了处女作《克伦威尔》。

结果被人嘲讽说:你这个人干啥都行,就是别当作家。

外界的嘲讽更加激发了巴尔扎克,为了获取钱财,他开始写“颜色”小说和奇遇记,并以此获得更多钱财,进行投资,但投资无一例外全都以失败告终。

为了偿还债务,并维持奢靡的生活,巴尔扎克不断的写小说,创造了《人间喜剧》等名著。

为了能够跻身贵族,让别人瞧得起他,他不惜承担巨额债务搞排场,厚着脸皮去法国古老贵族参加舞会。

巴尔扎克一生,活在他人的评价之下,为了证明自己的优秀,不断追求金钱和地位。

但如果他在追求名利的过程中,接纳了自己,认清了自己就是这么个人,这也算是一种不错的活法。

实际上,我们在这里评价他,也存在片面性,所以,社会评价无法决定一个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自我的评价同样至关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要丢失了自我。

乐队花车效应

主动跟随的心理陷阱。

为什么叫“乐队花车”效应呢?

英文中有一个短句“jumping on the bandwagon”(跳上乐队花车),通俗意思就是“进入主流”。

在花车大游行中搭载乐队的花车。参加者只要跳上了这台乐队花车,就能够轻松地享受游行中的音乐,又不用走路。

其实我不是很理解这个解释,不过这不重要,我们将之理解为主动从众心理就行了,即个体为了不让自己处于社会的孤立地位,做出和大多数人同样的选择。

为什么会出现主动从众心理?

个体置身于群体压力影响下

社会有固有的道德评判标准

同,则受到肯定,不同,则遭遇斥责。

社会的一切,不以个人的价值观念为转移,而价值观念决定了个人的行为,主动从众者,即主动放弃了自己的价值观。

群体是缺乏思辨的,是无意识的,个体的从众造就了群体的从众,而最开始的从众是如何产生的呢?

我想,应该是源于某个在特定领域极有影响力的人物吧。

很多敢于与众不同的个体,往往多年后才在机缘巧合之下被正名,很多沉寂多年的服装风格,数十年后又重新引领潮流,典型的如汉服,可以说社会的风尚没有固定的标准。

回到从众心理陷阱。

它最常见,却又难以避免,一招不慎,就会深陷灾厄。

荷兰郁金香泡沫,郁金香的价格暴涨暴跌,置身在此浪潮中人,大多数盲目跟随,从而自食恶果,少数人冷眼旁观,独善其身于风暴之外。浪潮一过,遍地鸡毛,荷兰也从此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经济陷入大萧条。

茅台的价格也曾一度暴涨暴跌,让很多投机之人损失惨重。

事物的发展不按规律,无中生有并瞬间爆发,而人性本就懒于思考,追涨杀跌,盲目跟从者如果入局的心理准备,必然会心态大起大落,一旦承受不住心理压力,就会影响身心健康甚至恶性事件发生。

福勒效应

自我暗示的心理陷阱。

为什么叫“福勒效应”呢?

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了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看到这个解释,你首先会联想到的是什么?

是不是算命、星座之类的?

没错,让很多人趋之若鹜的星座分析,就是典型的“福勒效应”的运用结果。

用一般性的描述,去描述不同的人,却让人认为其分析有理,似乎就是为自己量身定制的描述。

这就类似于大道理能适用于任何具体场合,但都是言之无用、对解决实际问题没有多少帮助的废话,不过星座分析似乎更能被人接受,或者说唬住人,因为其言语描述,不是大家都知道的不关乎自身的废话,而是一大堆无用的大家都很少知道的关乎自身的废话

再说一个用心险恶的例子,俗话说: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比如对他人的无意中的对话,认为是在用看似普通又带有广泛性和模糊性的语言暗示,在含沙射影地谈论自己,尽管事实上与自己无关。

这个时候,如果你认真了,就输了,但如果是言者有心,那听者,又该如何做呢?

大概是选择有意无意之间,无意于对方的刻意和情绪,有意于事实分析,这样才能不掉坑吧。

安慰剂效应

自我欺骗的心理陷阱。

为什么叫“安慰剂效应”呢?

当给病人无效的治疗的时候,医护人员却安慰病人,说“用过这个药病就好了”之类的话语,让病人“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结果竟真的出现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与之相对应的,有“反安慰剂效应”,即病人不相信治疗有效,可能会令病情恶化

我们的心灵力量是不是很神奇?

安慰剂效应的本质在于一种积极的心理支持。

当个体获得某种积极的心理支持时,其内心就会产生积极正向的力量,从而获得极大的暗示力量,进而产生走出困境或负面情绪的影响。

不过,盲目的正向鼓励也不行,需要落到一个实处,比如给伤兵止疼,空喊口号,不如注射事先未告知的毫无止疼作用的生理盐水,给人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这玩意儿打进去有用!”。

如果你的孩子需要一个榜样,就找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和孩子有莫大关系的人,即便那个人实质上不如描述的那般优秀,但孩子的着重点不在于那个人,而在于那个人所代表的某些特质上,比如为人正义、学识渊博等。

恰当的运用自我欺骗,能激起内心的力量,是对抗苦难和折磨的有力武器,也是一往无前的原动力。

毛毛虫效应

盲目从众的心理陷阱。

为什么叫“毛毛虫效应”呢?

起源于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毛毛虫实验:

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花盆周围不远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

和乐队花车效应的主动从众相比,毛毛虫效应,是一种不加思考盲目跟随的从众状态,而很多人却美其名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然而,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他们顿时无所适从。

事实上,伴随着时代的变化,个体只有不断成长、变换思维、求异创新,才能顺应当下的变化。

瓦伦达效应

患得患失的心理陷阱。

为什么叫“瓦伦达效应”呢?

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总想着走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

当我们过多的关注结果的时候,让我们无法去集中注意力在过程上,并不断出现自我批判和患得患失心理。

而过程,才是实现最终结果的必经之路,连必经之路都走的歪歪扭扭,想实现预期的结果,难度可想而知。

这也无怪乎生活中常用些人费尽心机,只为了达成某件事情,结果却事与愿违,而有的人却看似漫不经心行事,却能达成所愿,好像他的愿是主动贴过来无需争取一样。

就因果定律而言,满足了条件,实现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无需过分担忧。

习得性无助

自认无力的心理陷阱。

“习得性无助”是什么意思?

通俗来讲,就是无助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这一说法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实验:

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

当一个人一次又一次的陷入困境而无法冲破出来的时候,巨大的心理压力会让他陷入一种自暴自弃的抑郁状态,这种无助的心境成为了一种常态。

“习得性无助”在日常生活中再常见不过了,你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ta经常抱怨自己过得不如意,却又不思改变得过且过,让原本可以改变的结局越来越糟。

嘴上说对现实无能无力,实际上,连力都没出,是现实对ta无力还差不多。

积极心理学之父的塞利格曼认为,这种消极的人通常认为,好的事情仅仅限于一件事情(specific),而且好的原因要归功于外界因素(external),而且这种好是暂时的(unstable),而由自己(internal)造成的,而不好的事情则屡见不鲜(global),而且以后会始终如此(stable)。

如何破除“习得性无助“呢?

塞利格曼提出快乐三要素:

享乐(兴高采烈的笑脸)、参与(对家庭、工作、爱情、嗜好等的投入程度)、意义(发挥个人长处,达到比我们个人所期更大的目标)。

如果你有自暴自弃的倾向,那么马上让自己快乐起来吧!

此外,他还提炼出一个幸福公式(Happiness formula):

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即H=S+C+V,H是幸福指数,S是先天遗传素质,C是后天环境,V是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

看吧,我们的幸福指数,是可以自己控制的,哪里不足,我们就补哪里。

自我服务偏差

自我归因的心理陷阱。

何为“自我服务偏差”?

是一种倾向于以过分有利的方式,看待自己的思维方式。

从现象角度来解释,就是把成功归于自己的付出,把失败归咎于他人的问题或外部环境的不利,以推卸自己的责任,减轻自己的内疚心理。

自恋,就是一种典型的自我服务偏差,用两个“虚假”来说明。

虚假一致性:表现为个体经常过高地估计他人对自己观点的赞成度,从而支持自己。

虚假独特性:则表现为个体会认为自己的才智和品德超乎寻常,从而满足自己设定的自我形象。

但事情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不是由人的主观臆想所能决定的。

而要认清这一点,对掉到“自我服务偏差”大坑中的自恋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如何突破自我归因心理陷阱?

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事物身上,客观分析,出离自己。

学会换位思考,在自恋的时候,想想别人的感受,在大多数人都自恋的情况下,你如果自认为没错,那错的只能是别人,作为自恋的人,怎么可能承认自己是错的呢?势必要跟你唱反调。

如果你主动剖析自己的问题,别人再自恋的话,那就是盲目自大,在外人眼里看就是不知天高地厚。

被鄙视的多了,还好意思自恋吗?

库里肖夫效应

自以为是的心理陷阱。

库里肖夫效应:最重要的不是演员的行动,而是观众对演员行动的反应,这也是电影艺术最大的秘密。

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为了弄清楚蒙太奇的并列作用,给俄国著名演员莫兹尤辛拍了一个无表情的特写镜头。

记住,是无表情。

当这个镜头分别和一盆汤、一口安放死者的棺材、一个小女孩的镜头并列剪辑在一起,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认为莫兹尤辛演技非常好,非常恰当的表现出了饥饿,悲伤及愉悦的感情。

问题是,莫兹尤辛明明什么表情都没流露啊!

脑补的力量是强大的,可以实现无中生有,人果然不愧是善于想象的动物,很多时候,我们信以为真的东西,可能不过是内心世界的投影。

比如很多品牌,都会借助库里肖夫效应,让人发挥联想,如娃哈哈,看到这个品牌名,就让人联想到一张可爱的笑脸,比如可口可乐,让人联想到饮料的可口让人快乐满足。

这样的例子不计其数。

广告、电影、小说等等传播承载形式,想尽办法让你看到你想看到的,让你不断自觉或不自觉地发挥联想,只有这样,才能让传播更广泛,影响更大。

但是,对你自身来说,内心世界的投影会化作思想指导实践,而非客观分析下的主观思考可能带你走向错误的道路。

同样,被外界影响,他人内心世界的投影的放大,遮盖了你的内心世界,对道路形成的是双重蒙蔽,这种蒙蔽让你更加辨不清道路。

当然,对于他人所施加的影响,我们应该辩证看待,如果这种影响增加了自我认同,而这种自我认同对实现”果“有利,就无妨,如果对实现”果“无利,那么就需要冷静思考,脱离自恋,出离自身。

总而言之,超脱于自身之外的客观分析,才能尽可能避免各种心理陷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504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434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089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78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72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06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19评论 3 41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92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38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22评论 2 32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194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873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36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6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13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75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80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