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4:30点闹铃起床,含贞爸蹲着读经典:《周易•系卦传》下1-5;《黄帝内经》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法时 ;《诗经》198巧言~203大东。
早课后育心运动:抡胳膊各77,蹲起7+7+7,竖卧撑37+37+37。
昨晚含贞和贞妈第一次亲子共读经典:《周易•下经》40解卦,41损卦,42益卦;《中庸》4;《成语接龙》2。含贞读经典认真,大部分时间是指读的。为含贞和贞妈点赞!
今天早课是“答疑解惑”。家人们在读经典过程中有哪些疑惑,我们高能量的老师现场解答。蔚妈蔡老师和果妈贺老师一起完成,很受益。先整理如下:
问题一:我是一位刚刚开始系统读经2个月的家长,孩子是9岁的男孩子,读经的时候状态不稳定时好时坏,不愿意跟读,觉得太慢,要自己读,读几天又说读的时间太长,只愿意读2本或1本,每次两个人都要争吵一番,影响学习心情,像这种情况,妈妈应该如何引导?
家长要懂得孩子的心理,读经在开心的时候读,效果很更好,家长要有技巧。可以找到孩子的弱点、喜欢点,与孩子作必要的沟通,多参加周末读经班,让孩子有所感触。环镜与气氛很重要。
问题二:我是一位3岁孩子的妈妈,看了《大易教育》,里面关于经典的系统结构,里面讲经典进行分类基础类,结构类,装修类,其中基础类《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这些经典就像房子打地基一下,做人是基础,是“地基”,那孩子小的时候不就是打地基吗,是不是就可以学这些就够了,等孩子长大一点,再学其他高深的结构类的经典?
做好基础也是需要钢筋和水泥的。农村家里有盖三四层房子和城里盖30层高楼,我们可以观察打地基是不同的。农村盖房都是简单机械和农民工挖地下3米左右现场水泥钢筋浇筑筑基。而城里盖30层高楼地基是有资质的专业建筑公司,有设计图纸,有专业施工方,有监理公司,有签订合同,地基更是挖深到10-20米,用专业厂家生产的钢筋水泥桩,且根据楼层多少,桩的规格不同。这个就形象的显示了我们要培养孩子是几层楼高还是几十层,几百层楼高的人才?智慧的家人们可以自己选择。一旦水泥钢筋不合格,就出现“豆腐渣”工程。
读根教育,我们有读经次第~易根六经八典九要十四蒙。首重易经 ,六经类做结构的“筋类”。
基础也是钢筋混凝土基础才是最坚固的。
让孩子在最容易接受的年龄学习最难的东西,效果会更好!因为我们要按照孩子成长的规律来开展教育。孩子黄金记忆时期0-7岁,而且孩子记忆不分难易的,只要重复就可以记住。而我们大人要理解后才可以记住,这是很大的不同。易经我告诉我们君子以经纶,利建侯。小时候学不是小时候用,而是长大后才用的。
基础类的经典离不开易经的引导,孩子读经典没有难易之分,孩子是特别喜欢易经的,而孩子越小记忆力最好,心思也是最单纯的,所以要从小输入最高能量的经典是最好的!
对问题二的补充回答:地基和结构是同时进行的,打地基之前就得考虑到结构,把结构融入其中,把钢筋铺在其中了。比如我们盖房子,打地基之前,是不是得先把结构明确好了?要盖几间,几层,是不是就已经规划好了?必须得先规划好才能动工来打地基。打地基的同时,是不是就得把钢筋铺好?没有说把地基的水泥铺好了,再来插钢筋进去的,因为铺好水泥再插钢筋已经插不进去了。所以我们学习国学经典,也是经类,典类,蒙学类,同步进行的。这才是符合规律的。
孩子不是因为懒不去做,因为他没有自信,不会做或做不好而不敢去做。
孩子想学好,但是学不好,孩子非常焦虑。学校老师批评他,家长又批评他,孩子就更焦虑了。
雪琴老师从做家务开始陪伴,现在孩子很会做菜了,自信心也回来了。
当孩子从生活中回归自信后,学习也开始有自信了。
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家长就要跟了,而且孩子的思维非常活跃的。
问题三:我是一位系统读经5年的家长,也一直积极承担易工工作,孩子今年2年级,是男孩,因为我和爱人的工作都较忙,之前都是我妈帮忙带孩子,我们就是下班和周末有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去年妈妈身体不好回老家休养,孩子只能放在托管,晚上才接回来,虽然孩子断断续续也坚持读经典,但是老师从一年级就总是投诉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好,成绩也不好,脾气也很差,很容易暴躁,这段时间感到自己很无力,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孩子的这些情况。请老师给我一点建议。
3-1,问题还是在妈妈身上,因为有老人带,妈妈没有把心思放在孩子身上。孩子的习惯没有培养好,与家庭的情况有关系。妈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关心孩子内在的想法,化解孩子的焦虑。从妈妈身上去找答案:自己给到孩子什么,孩子缺少什么?妈妈要用心陪伴!多点时间自己带。
从根源找问题,自己在易工收获了哪些?有没有学已致用?要多去用多去实践,用在孩子身上。
要学以致用。
不然经典还是经典,生活还是生活。
系统学经五年,应该学习积累了很多,所以要学以致用。也可运用好平台。
园长是中国人,但是大部份时间生活在国外。晓燕老师昨天也遇到有基督教徒也不拜孔子。而中国传统文化是有包容性的,能包容所有的教派。
全世界的人都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不学习呢?传统文化是系统性的,将来的国学文化会比英语更吃香。
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没有宗教色彩的。
我们的学习是不带宗教色彩的,我们只是熟读经典原文。在生活中去实践经典精神,体会经典精神。
3-2,因为这个兴趣班是教育机构资金拨款的,参与的人员是不用交费,现在是一周2-3次活动时间,但是来参加的人都不同,造成持续的引导有困难,我该如何处理这样的情况?
首先来参加我们的活动是有条件的:第一是接受国学经典的;第二是要能坚持的。
在选择孩子方面,也要有选择性。
学习班开展还是有条件的:有约束性。
对问题三的补充回答:孩子也是有自尊的,当做不来时,孩子也是会焦虑的。妈妈要先安静下来,慢慢陪伴他,引导他。第一要舒缓孩子心里的压力,第二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利用孩子的弱点来引导他。孩子还是想学好的,我们要学会引导激发孩子的内动力。引导孩子,也是麿炼自己的成长。这时候,我们不能心急,不能责骂孩子,要自己平静下来。
茹妈分享心得:
今天早课感受:1,大家的力量。交流能产生思维的火花,每个人不的面,可以去掉自己的个体的思维死角,让我们可以全方位的了解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不同的人实践也不一样,我们虽然不能完全照搬,但至少可以了解到根本的原因,通过别人的实践,找到信心。
2.定下目标,行动是所有结果的导向。当你拥有的东西,不代表你就得到这个东西。就像我们吃饭一样,你看到了大餐,觉得丰富,得我们动手动口吃进去,才会长身体的。慢慢累积我们的行动意识。不然大餐就是好看,没有发挥其真正的功效。
3.生活化。学习经典的目标是行于生活,不要纠结于成绩单方面的展现出来的结果,而要学会在生活中的实践中慢慢帮助孩子找回力量,这样同样是可以来触进学习的动力。
4.育人育己育心的价值。很多人都在找教育孩子的方法,发现最后都是成长的自己,才有更好的心境与能力来引导孩子。在育心的平台,我们有方法,有理论,有系统,有教材,有平台,有一起向前行走的人,我们其实很多时候,就是跟着做。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各中收获与我们的用心,行动的区别所带来大小之别而已。很多妈妈因为培养孩子,最后是自己也重新培养了,孩子也培养了,甚至家庭都在重新焕发出不一样的生机。
外面的学习,很多是家长当甩手掌柜,看上去家长轻松了,实践上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家长失去了一次自己成长的最好时机,也失掉了与孩子一起共同成长最美好的经历,虽然这些看上去花了自己的心力,时间。但这些磨砺就是家长与孩子之间建立相互深入链接的最好时光。很多日子让人难忘,不是只是美好,而是通过困难走向了美好的过程。这个过程很重要。育心就是帮助我们从不会到自转的一个过程。经典是一世之学,亲子共同学,全家共同学,正面有力的经典就是我们和孩子之间永恒,镶入生命里的一条线。心在,爱在,爱在,情在,情在,一切都在!
学习《问答集》P81-90
1,读经过程经常有的错误思维和纠正方法。
1-1,读、用不分。觉得读了没用,故不读。先读,不管懂不懂,不读永远不懂!
1-2,价值、价格不分。不看价值,只看价格。仔细了解,确定价值所在,没有价值,再便宜也不要。
1-3,经、典不分。总认为从《弟子规》《三字经》开始好,不知道有最有价值的经典。系统读经,经典同步。
1-4,自己身份不分。总认为自己是上帝,是消费者,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求学者,要排空自己好好学习。确定自己角色,明辨轻重。
1-5,购买教材目的不分。讨价还价,教育重心不再孩子身上,只考虑如何省钱?确定自己目标,把主要精力用在主要目标上。
2,读经典的正确方法,遵守天地自然规律,符合经典圣贤教诲的就是正确方法。育心经典的累积式教育法就是至简大道,就是正确方法。坚持137读经法,每天每样经典10分钟,每天读三样经典,连续7天读同样内容。轻松完成每天30分钟亲子共读时光。育心经典提倡读经内容和次第非常重要。“易根六经八典九要十四蒙”,易经我们该叫易根,我们称读根教育,易根才是中华文化的真正“大米”,其他经典都是有“大米”做出来的有“米饭”,有“稀饭”,有“米水”,有“米汤”……
易根的学习宜早不宜晚。因为赖老师说过先读易其他经典可以同时进行,这涉及到人的格局。如同打地基时是钢筋水泥沙块一起扎根,盖的楼越高,钢筋越粗扎根越深。如果后读易经,相当于打地基只用砂石不要钢筋,这样的地基不能盖高楼大厦。这是赖老师给大家的提示,我们听话照做就好!
而且《易经》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距今约有8000年,是成书最早的古代经典。称作“群经之首”“文化之源”“智慧之海”“生命宝藏”。我们能学习《易经》要感恩千古圣人孔子,晚年他穷尽心力,作《易转》《彖传》《象传》等,将《易经》引入哲学,才有我们后人能轻松学习到《易经》。“至诚如神奔波于道”,“圣德常昭澤化斯民”。“万事师表孔圣人”。
3,读根教育八我歌:我育心,我幸福;我正音,我进步;我累积,我收获;我读根,我快乐。读根育心,育心读根。育心土地最主要营养是《易根》为首的经典,学习用经典精神培养孩子,培养自己和人才,舍《易根》不用,都是舍本逐末,枉谈教育。不读《易根》终身受害。
感恩天地圣贤,感恩赖老师家人们,感恩一切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