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无为之道(1)
作者:袁颈松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的时候,丑就出来了;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善的时候,恶就产生了。
所以,存在 有 ,才反衬出 无 ,有了 无 ,才产生 有 。 有 和 无 互相对立而产生,
存在 难 ,才反衬出 易 。感到 易 ,才知道 难 。 难 和 易 互相矛盾而促成。
长 和 短 ,互相比较才能体现;
高 和 下 ,互相对照才有分别;
音 和 声 ,由于对立才显得和谐动听;
前 和 后 ,彼此排列才有顺序。
【道家思维】
老子认为美与丑、善与恶,都是相对的概念。它们就像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低、音与声、前与后等自然现象一样,是相辅相成,相互比较的产物。在模糊的思维世界里它们是不分彼此你我的,谁是美,谁是丑,谁是善,谁是恶,都是主观的看法。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它们同源异形,相差几微,不过是一枚银币的两个面。
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会明白 无 与 有 其实也不过是一枚银币的两个面,以 有为 的手段达到的目的,用 无为 的手段同样也可以实现。
【思维案例】
迫其自毙
宋仁宗时,北宋与西夏作战,大将刘平阵亡。朝中舆论哗然,认为这是因为朝廷委派宦官做监军,主帅不能完全施展自己的指挥才能所致,因此,仁宗下令诛杀监军宦官黄德和。
有人请求皇帝把各军元帅的监军都撤掉。仁宗征求吕夷简的意见,吕夷简回答说: 不必撤掉,只需选择为人忠厚谨慎的宦官去担任监军就可以了。
仁宗委派吕夷简去选择。吕夷简又回答说: 我作为宰相不应当与宦官交往,怎么知道他们是否贤良呢 希望皇上命令宦官总管去推举,如果他们所推举的监军不胜任其职务的话,与监军同样治罪。 仁宗觉得有道理,便采纳了吕夷简的意见。
第二天,宦官总管们就在仁宗面前叩头,请求撤掉做监军的宦官。朝中大臣们都称赞吕夷简有谋略。杀一个监军,其他监军依然存在。全部撤掉了他们,以后军中再有过失时,他们就会为不该撤掉他们找到口实,所以让他们自己请求撤掉最好。
追加的原文,为加深记忆:
今天忙叨叨的先偷个懒,明天补了加进来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