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个美剧,叫《权欲》,里面这个男主角挺有魅力的。他的其中一个重要特性,就是沉稳。
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他都是一副稳如泰山的样子,不会让你觉得他很慌。
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他总能保持镇定,不会轻易进入「防御模式」,不会考虑「逃避模式」,更不会轻易开启「攻击模式」。
大部分时间,他处在「分析模式」。
战斗或逃跑
在远古时期,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发展出了一种「战斗或逃跑」的模式,在面临可能的危险时,你需要很快地作出反应,而这种反应往往是下意识的。
在这种模式当中,你的肾上腺素会升高,心跳和血液循环加快,大脑的思考会被抑制。
这种反应本身是对人有用的。毕竟如果你看到老虎,还要慢慢思考3分钟,多半会被吃掉。
在现代的日常生活当中,其实没有那么多危险的情况。
但每次面对令人紧张的场景,我们还是很容易进入「战斗或逃跑」的模式。
归根结底原因在于我们处理信息的过程不完善,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慌乱,是因为急于作出反应。
外界刺激 => 迅速回应
这其中有很多本能的反应,也有很多下意识的条件反射。
比如有时候两个人讨论一个问题,如果对方的语气咄咄逼人,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被攻击」的感觉。
为了缓解这种感觉带来的焦虑,我们就会进一步开启自己的「防御模式」,试图证明自己是对的。
到最后双方处于「攻防」状态,自然也就不可能心平气和地去沟通。
我们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反应模式:
目的:沟通交流 =>
方式:讨论问题 =>
听觉:咄咄逼人的语气 =>
感觉:被攻击,自我受到威胁 =>
反应:开启防御,准备应战 =>
结果:沟通失败,产生隔阂
这个模式本身就不够全面,因为其中缺少了「分析模式」。
分析模式
大脑最后进化出的部分叫做前额叶,这部分负责的就是进行理性分析,做计划安排,思考未来,权衡利弊。
如果我们慢下来,在外界刺激和回应之间加上一个「分析」的过程,就会从容得多:
外界刺激 => 分析 => 回应
比如在上述沟通的过程当中,如果你能剥离对方的语气和说话的方式,观察到自我的情绪反应,然后客观地去分析对方的观点,引导对方和你心平气和地沟通,是否效率会高很多呢?
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过程,我们只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被动地作出回应,然后被动地接受这些回应带来的后果。
看到我们如此被动,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们大概会嘲笑我们吧。
我们其实无法控制外界的刺激,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如何分析,如何解读,如何回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