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一部把山村生活与城市速度之间的矛盾,描写到灵魂深处的好电影。剧中的情节、台词可谓频频戳中泪点。而山村人的朴实与时代元素又碰撞出不少的笑点。可谓令人泪中带笑的好电影。
片头的风景已足够震撼,白墙黑瓦的徽式建筑,层叠有序的水稻田,薄雾笼罩的青山绿树,辛勤插秧的老农,田间地头的白米饭红辣椒……令人无限向往,想来,这应当是舒缓惬意的山水田园生活。
突然的一条高速公路,打破了这舒缓的节奏。一架宏伟的吊桥,把城市里快进般的节奏蔓延到这山谷的村落里。村头的落石挡住道路,仿佛试图守住这最后一片的宁静。
外面的世界很美好,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故事从一对年轻人的不容易讲起,他们在农村恋爱被反对,走出大山打工又被老板欺负,工资都拿不到。
扶贫政策太自以为是,以为山里人都会抢着当贫困户,莽撞地冲进了十八洞村,却遇到了“当过兵,气质硬,有骨气”的老杨。主角老杨因为孙女生病致残,并因此被识别为贫困户。“精准识别是有科学标准的,杨叔啊,全国人民都富了,您可不能贫穷啊,贫穷就拖了全国人民后腿啊”。这一席话,令老杨很不舒服。“我杨英俊,几十年,一心一意种田,种成个贫困户,我们部队上的战友晓得我被识别为贫困户,等国家帮扶,我怎么见人啊,我这一辈子都白活了嘛”,妻子想打电话给在外打工的儿子寄钱回家,倔强的老杨又坚定回绝。
老杨夫妇也曾经试图走出大山,外出务工,但终究适应不了外面拥挤、快节奏的生活,就留在了山村,不但种自己的田,其他外出打工人的田,他也帮着种。后来有了孙女需要照顾,就更舍不下,出不去了。但是,他辛勤劳作,并不缺吃穿,他并不认为自己贫穷,也不想受国家扶持。
当贫困户的牌子钉到老杨的家门口时,仿佛这钉子是扎进了他的心里。他不服气,拆了牌子,小龙因此要辞职离开。老杨还愧疚难当,一路追到城里,苦苦相留。
后来的小王,工作就得法得多,他用“与贫穷打一场仗”激发起老杨的斗志,又帮找到了一块空地。还想法排除障碍,把路给修通,最终动员起大家填土造田,准备种低产量,但是纯绿色的老稻米,茶树等。逐渐动员起大家的干劲,硬是把外出的人又吸引回山村里。
反思:或许不能以时代的标准衡量山村人的贫富,他们生活于青山绿水之间,辛苦劳作,自给自足,自得其乐。按经济收入的标准给人扣上贫穷的帽子,或许不妥。扶贫也应得法,比起“拖了国家的后腿”,小王提出的“与贫穷打一场仗”就高明得多。成功找到了山村与城市速度的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