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作家中,我比较偏爱毕淑敏。她的作品文笔优美,情感细腻。我最喜欢的、最念念不忘的是她一篇短小的散文《孝心无价》。
初次接触到这篇散文,是在20年前外出求学的日子。初次从落后的农村来到繁华的城市,进入太行山下的一所师范院校求学。当时学校的管理及其严格,餐厅、操场、教室、小超市,花园里到处都有学生会成员“监视”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新生,是否讲普通话?一旦被发现,就会全校通报批评,影响期末的成绩。20年前的普通话并未像现在一样普及,我一句话也不敢讲,一句话也不敢说,最怕当众发言,害怕出错。也许是因为出身农村的原因自卑,也许是惧怕嘲笑,每每说一句话都要鼓足很大的勇气。每当听到周围的同学用着熟练的普通话去交流、聊天,总是羡慕不已。不敢说话的我,沉默不语的我,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练好普通话,讲好普通话。《普通话等级测试》这本书,便成为了我去操场偷偷练习普通话时随身携带的唯一书籍,在无人处大声的练习,大声的读。最喜欢读的,最爱读的,最经常读的就是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了,文字那么美,含义那么深,也时常告诫自己,要引以为戒,孝敬双亲要趁早,不必等到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经常打个电话,发个信息,也是“孝”的表达方式。也曾经花费一个早上的时间,背诵全文。非常幸运的是,在毕业时普通话测试中,我抽签抽到需要朗诵的课文,也是这一篇《孝心无价》。
那段时光一去不复返,那段岁月却留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学校要举行教师朗诵大赛了,素材自选,第一个出现在我脑海中的,便是毕淑敏的这篇《孝心无价》,于是在网上搜到这篇文章,读着读着,便不由自主的泪流满面。那过去的岁月,不曾消失的记忆,通通浮现在眼前。20年的时光,七千多个日日夜夜就这样眨眼间过去了。参加工作,遇到丈夫,生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人生也度过将近1/2的时光,父母日渐老去,白发与皱纹也在逐年增加,对“孝”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父母的心目中,孩子的陪伴是“孝”的最好表达,听他们聊聊自己小时候的趣事儿,聊聊街坊邻居的琐事。
也许让我念念不忘的不是这篇文章,而是那段美好的时光吧!
附: 孝心无价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为人类奉献的大师?
我也不喜欢父母重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后期冀的希望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 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 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趁我们父母健在的光阴。
有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