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和统编教材背景下的中招 复习备考新思想 (新乡市语文教研员  刘萍萍)

        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在2017年最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将学科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列人课标目标中。同时,在核心素养理念下,语文教材进行了全新编写,统编教材无论是编写指导思想、编写体例、单元教学目标与篇章选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在核心素养与统编教材变化的背景下,无论是全国中考试卷还是河南省中考试卷在命题指导思想、体例、题型、命题材料选择等方面也都随之发生了改变,因此,了解核心素养的内容与要求,了解统编教材的变化.对备战新中考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0年是河南省全面使用统编教材后的第一次新中考,因此,无论是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命题的形式与内容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河南省中考考什么?怎样考?这些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如何精准把握河南中考新变化成为2020年备考的核心问题。

        一、核心的素养相关概念:

        素养:特定情境下通过调动和利用心理社会资源,以满足需要的能力。

        核心素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学科给予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核心认识。

        语文学科素养: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积累并建构起来,并在真实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

        二、学科育人目标的升级: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如剃头)1952年,中学教育暂行规定。1.0版。

        三维目标(如理发)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版。

        学科核心素养(如美发)2017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3.0版。

        归根结底:育人的目标由教书——育人。

        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一个核心:全面发展的人

        三大方面:1.文化基础,2.自主发展,3.社会参与

        六大要素:(1)人文底蕴、科学精神;(2)社会学习、健康生活;(3)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二对一   三大方面)

        十八个基本点:(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社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

        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与语感,整合与语理,交流与语境

        思维发展与提升:直觉与灵感,联想与想象,批判与发现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验与感情,欣赏与评价,表现与创新

        文化传承与理解:意识与态度,选择与继承,包容与借鉴,关注与参与

        语感: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

        语理: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联系,再探究中理解并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

        五、新目标:知识、技能、能力与素养

        知识(交规)、技能(移库)——情境——能力(路考)——反思——关键能力(安全驾驶)、必备品格(礼貌行车)、价值观念(尊重生命)

        读书——做事——做人

        六、核心素养是个体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重要观念,这些品格、能力、观念不可能直接传递,学生只有在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过程中才能获得。

        在……情境下,能运用……知识能力、解决……问题。

        情境创设很重要:情境真实,任务真实,行为表现真实。

        情境性试题成为常态——命题改革的重点。

        七、核心素养下的考试评价

        一体四层四翼

        ①一体:为什么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

        ②四层:考什么?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

        ③四翼:怎么考?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八、基于核心素养评价的四个基本特点

        ①弱化知识技能的背诵、机械操练,而把知识、信息作为背景条件。

        ②注重(真实)情境中真实问题的解决。核心素养评价,不只是一味强调要求学生学会什么,而是展望他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将所学到的东西推及其他以及在新的环境中应用。

        ③更加关注体现高阶思维等核心素养的评价。

        ④更加注重(跨)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关联性、结构性等。(物理、政治试题中涉及古诗词,得语文者得天下)

        九、阅读教学观念的转型

        重视培养解决真实情境中复杂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来做事儿

        教师:设置任务、选择资源、提供情境、开展活动

        学生:运用智慧、通过实践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结果:积累语言文字运用经验和阅读体验,建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十、评价的改变带来学习的改变

        1.三类学习的比较:

         虚假学习                     浅层学习               深度学习

        学生似容器低级能动的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教师拥有“一桶水”只顾死记硬背、机械操练引起、维持、促进学习者

        目标“教材”中的直接答案“不知所以然”的标准答案学以致用;共生共享的评分规则

        内容无需理解的信息字面理解的信息蕴含意义(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任务

        教学没有或不正确的学习过程侧重记—背—练的学习方式高投入:高认知;高表现;个人化学习

        评价只管结果对错纸笔—记背—操练真实情境问题—任务表现—反思

        2.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教  (信息转移)  学  (信息加工)学会

        怎么教           怎么学           何以学会  

        教案              学案             学历案 

        虚假学习(教书) 浅层学习(育人)  深度学习

        3.学历案

        作为教师设计的专业教学方案,就是为了便于学生自主或社会建构经验,围绕某一具体的学习单位进行专业化设计学习过程的方案。

        学历案的设计不是教师告诉自己或别人“我要做什么”,而是告诉学生“你要经历怎样的过程才能学会”。

        4.把深度学习设计出来

        教学专业首先体现在设计上,设计决定实施。

        指向素养的学习必须是深度的学习,即高认知、高投入、情境介入的主动学习;有意义的学习;具身学习;累积学习;反思学习。

教学方案是教师开给学生的学习处方,让学生明白去哪里、怎么去、怎么知道已经到哪里了,而不是告诉别人“我”要做什么。

        十一、复习策略

        1.确定考点——传授知识——讲解技法——分层训练(河南真题-全国真题-高考真题)

        知识——技能——形成能力

        2.积累与运用与现代文阅读专题

河南真题:练习方法,边讲边练

全国真题:掌握方法,独立运用

高考真题:测试能力,拓展提升

        3.文言文和古诗阅读练习策略

练课下注释:夯实基础,巩固课内

练中考真题:熟悉题型,掌握方法

练原创模拟:运用方法,巩固提升

练新变化预测:拓展新题,适应变化

        4.作文

按照中考作文系列,进行微写作片段训练,从片段训练到整文训练,有序练习。

        十二、河南中考命题指导思想

一看核心素养

二看统编教材

三看高考导向

四看全国中考

        1.关注一:落实统编教材特点与变化

教材编写体例

单元训练重点

教师用书分析

课后思考探究题

        九年级教师要有教材的全局意识,要树立统编教材六册的单元教学重点,目的了解教材的训练重点与考点的对应关系,通过梳理教材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并通过复习教材中的重难点达到复习中考命题新题型的目的。

(2019年11月整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